记者6月27日从市农科院获悉,我市率先在全省成功实现大鳍鳠室外人工繁育。
  “室外成功人工繁育大鳍鳠,有利于嘉陵江流域特种经济鱼类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野生大鳍鳠资源量的复壮,有利于水产行业良性发展。”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大鳍鳠是分布于我国长江和珠江的特种经济鲶类。大鳍鳠肌肉中含有丰富全面的营养物质,氨基酸种类齐全,粗蛋白含量高,无肌间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介绍,大鳍鳠是嘉陵江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人工繁育困难、捕捞过度等人为因素,导致嘉陵江野生大鳍鳠资源量逐年减少,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大鳍鳠繁殖期短,雌鱼亲本集中在5至7月一次性产卵,雄鱼亲本精巢栉状(呈梳子形状),不仅排精困难,而且排精率低、精子质量差,给人工授精造成阻碍。
  针对这一现状,市农科院特种养殖研究所于2017年承担市科技局项目《大鳍鳠人工驯化与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开始从事大鳍鳠人工繁育研究和应用工作。据该项目主研人员许超介绍,项目团队参考其它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因地制宜依据大鳍鳠生物学特性建造培育池,进一步优化驯化养殖模式,采用适宜的催产剂种类和浓度,配制保持精子活力的生物制剂。
  “室外是指在培育池边设计有一套简易的微流水孵化设备,用于孵化大鳍鳠。”许超告诉记者,室外人工繁育比实验室人工繁育更难,难点在于环境因子不可控,光照、气温等随时会发生变化,而室内人工繁育车间具有避光设备,水温可调控。但考虑到技术推广时,大部分养殖户不具备室内人工繁育车间,所以他们从室外人工繁育着手,这样也有利于养殖户减少投入成本。
  “2017年以来,仅催产剂配方实验,我们就进行了数十次,通过多次实验和数据搜集,对配方进行优化,并最终定型。”许超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实验,大鳍鳠受精卵孵化率由原来的20%提升到70%以上,苗种成活率达到80%以上,并最终形成大鳍鳠人工繁育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大鳍鳠人工驯化、亲鱼培育、人工催产、雄鱼排精和雌鱼产卵、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大鳍鳠室外人工繁育的成功,对于我市乃至西南地区水产行业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大鳍鳠主要从江河中获得。但通过室外人工繁育技术,意味着大鳍鳠在普通池塘也可养殖。”许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充日报】

记者 易立权 见习记者罗熠 柴梓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