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技艺是传统72种老手艺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绝大多数人家用的桶盆都还是木制的,木桶凭借其坚固耐用、工艺精致的特点,成为寻常百姓家中必备的家居用品。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制手工艺物品,当年那些以制作木桶制品为生的箍桶匠们也逐渐地隐退,相应的技术也在逐渐失传。

【出镜:记者 张诗晗】古老的箍桶手艺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普通的木材经过巧匠之手,最後被箍成了各式各样的木桶。箍桶,顧名思義,就是用竹篾或铁铜做成圆形的“箍”,套在圓桶之上,使桶片之间紧固而不渗水,这是一种久远的行当。在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當中,容器除了坛坛罐罐之外,還有很多都是木制的,比如今天我們所用到的饭桶、米桶、蒸桶、水桶以及粪桶等等一系列的東西。今天呢,雖然木桶依稀可见,可我們的匠人却“月明星稀”,如果可见,也是位早生华发的“箍”立坚守。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呢便是位於葛岭镇(老街)的巷子里,今天呢就带大家去寻找一位“箍”立者,他就是箍桶匠人李师傅。

在葛岭村63号店铺里,木料、半成品、成品堆满了里间,店里摆着制作工具,刨子、锯子和各种刀具,零零碎碎的木片、木花围绕着正埋头苦干的李师傅,一股原木的清香往周边弥散。李师傅今年72岁,身体强壮眼睛不花,干起木工活灵巧有力。常年从事手工箍桶,李师傅的一双大手早已布满厚厚的老茧,双手大拇指上那若隐若现的伤疤,都体现着老手艺人谋生的不易。

李师傅告诉记者,箍桶的技术不是一般的木工所能做得,难度就在于用圆周率及弧度的计算,还要加上精密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尤其是箍马桶、提桶等中间呈圆鼓形的桶,更需精心计算精确用料。其中,箍桶制作技艺最难的是鼓状木器的弧形对称制作技术。它要求构成木器外梆的10多块木板外鼓弧度高度一致,不能差分厘。桶外加箍的位置必须在弧度中分点,要有适当的箍力,否则木桶就会散架。这些技术要点,全靠在制作实践中总结和改进。【采访:箍桶匠人李振秋师傅】(方言)这个,我们饭炊用竹削的线最好了,用竹线(篾)比较好,用铁线箍进去,没力,没压力,面积太小了,铁线不好用,竹篾好用,这个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都是用竹篾。

据了解,完整的箍桶制作遵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步骤流程,共有四十多道工序。制作茶盘这样的小件,一般的箍桶匠需要半天左右时间,而脚桶、浴桶这样的大件,需要更久。李师傅说,别看上铁箍容易,好像只要往下敲就行,光要敲得匀称、不歪斜,最起码要练三个月。一个木桶制作需要经过拉料推刨、拼板上箍、钻眼拼接、打箍、沟槽上底板、打磨出细等等工序。此外,要做好箍桶的活计,箍桶匠还需要“十八般武器”除了常用的锤子、斧头、凿子等工具外,还包括内外圆刨、圆凿、刮刀等打磨工具。

谈起学艺的经历,李师傅的眼中闪出点点星光,他的父亲也是箍桶匠,在过去学手艺是非常艰辛的,授艺师傅非常严厉,受罚是家常便饭。到了李师傅这一辈,子承父业,他和兄弟们也做起了箍桶匠。那时候,相比于赤天露日的泥瓦匠、漆匠,室内劳作的木匠又占了明显优势。那时候的农村,箍桶匠算是一门上好的工作了。李师傅12岁开始就在父亲的眼皮底下刻苦学习,终于学成了一手好技术,到如今已经有60个年头。此前和李师傅一同学艺的兄弟们早已放弃了这门手艺,另谋出路,现在仅剩李师傅坚持下来。

【采访:箍桶匠人李振秋师傅】(方言)我做桶的技术比较全面,都能吃的消,什么桶都能做,随便你做什么桶,失传可惜了。现在年轻人吃不了苦,没办法学,很多吃不了苦,刚开始学很辛苦,干出来的,太多人不会吃苦,也是觉得可惜,手艺失传了,我的桶有一百种左右。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木头桶具渐渐被塑料甚至更高级的产品所代替,箍桶匠的行当越来越式微。后继乏人,手艺失传,成为李师傅的心头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