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买房成为很多人一生中的大事,其地位恐怕仅次于结婚。而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买房对一个人的“消耗”程度更是超过了结婚。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买房的传统。这其实纯属胡说八道。不说远的,就我们父亲这一辈就没有所谓的“买房传统”,顶多是自建房,或者就住在祖宅里。有人可能要说了,那还不是因为你爸爸没钱,要是有钱也会买房啊。是这样吗?当然也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描写了一群古代名士的生活,其中不乏一出手就赠友人200两文银的富家公子,然而多数人也只是在外租房住。再远一些时候,比如宋代的欧阳修,官至参知政事,也只在京城的胡同里租房住。说近一点的,比如鲁迅先生,一个月工资高达500大洋,约合今天50万元,算是妥妥的有钱人了。然而,他与弟弟周作人也是长期租房住。还有著名诗人徐志摩,月薪高达600大洋,却也只是与爱人陆小曼一起在上海租房住。

所以说,所谓的“中国人有买房传统”纯属商家为了促销而信口胡说。准确地说,房地产其实是从国外传进来的一种商业模式。中国人真正的传统是“安土重迁”,是乡土情结。可悲的是,很多人就这样被忽悠瘸了,背负一生的债,也要去大城市住个鸽子笼。

花几百万在大城市买房,真的能提高生活质量吗?恐怕是自欺欺人罢了。有人说,大城市有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更方便的生活设施。这没错,但您考虑过另外一个问题没有:正因为这些个“更好更方便”,所以造成了更拥挤啊。好的医疗,好的教育,无一不是要你挤破头去争抢的,连早上出个门都要在小区堵车。你不仅背负着更大的债务,同时也背负着更大的社会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就连所谓“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也是伪命题。现在很多小地方的医疗设施并不差,一般的疾病都能解决。如果碰上解决不了的疾病,那大城市又如何?一些患上不治之症的有钱人去美国也未保住性命呢。所谓“更好的教育”就更扯了。读个“国际学校”就高人一等了?恐怕很多“国际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还不如农村人。前段时间,某高档小区托儿所以“天鹅”和“猪”来形容城里娃和农村娃,这素质倒是高人一等啊?

有人说,只有大城市才有工作啊。这倒是个理由。可就像小编前面说的,像徐志摩这种土豪都是是租房住的,你就不能租房吗?40万的首富至少可以租10年房吧,40万的利息还能再租十年吧,如果降低标准那这80万甚至可以租30年,条件也不会太差。以大城市全款200万能买一套房计算,加上利息,合计250万,你花80万租房,再花70万在家乡小镇买一所大房子,还能余下100万。这100万用来在国内外旅游,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住各种各样不同的房子,难道不比一生都圈在一个城市的一所房子里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说到底,很多人在大城市买房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妄想升值,二是面子问题。然而,这二者都是自欺欺人。人的观念在变,将来人们越来越想得开,都不再看重大城市的房子,那你不仅没什么面子,也别妄想有人替你接盘了。这几百万的房子只能烂在你的手上。而别人虽然房在小城,人却在全世界的美景中。

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住的梦》,这位真正懂生活的大师说,他希望春天能住杭州,看西湖上的嫩柳与菜花;夏天则住青城山,在一篇绿色中涤掉心头的万虑;秋天则住北平,品尝美味的苹果、柿子、粒还有高粱和螃蟹;冬天可以住成都和昆明。这才是生活的品质。岂是花250万买一所鸽子笼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