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生活碎片”被“这是什么神仙球鞋!”代替,“可爱的照片”用“固定地点的约拍”代替,恋爱碎片用浮夸的词藻表达时,其实我们已经被绑架了,被消费主义的大浪潮绑架了。

我们追求一种高配,自我感觉被社会认可的一种高配,尽管有时并不承认。

曾经看到一位博主发的一条推特,“我上大学的时候学过一段时间传播学,当时推特刚刚兴起,我们教授评价说‘今后的时代会变成人人都在看自己筛选后的内容,如此一来,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根本无法容忍他人与自己的半点不同’。10年过去了,大社交网络时代的如今, 我发现教授已经一语成谶了”所以,我们追求相同,相同的品牌,相同的种类,但我们又追求不同,比别人好那么“一点点”。而今天,很多年轻人会用“微博体验”之类的网络体验代替“生活体验”,为“消费主义”滋生提供了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追求即时满足,追求高配,各种网购平台上输下指纹,就嗖一下,比拿现钱的简单得多,窦文涛说:“现代科技的骗局在于给了你更多的自由,但是你也更多地处在了牢笼之中。”

但是殊不知所谓追求的高配,可能是一种获取他人的认同感、虚体的满足感的方式,是在现代社会中被同一化了,害怕时代的潮流落下了你。同时你也一直在购买你对商品的“想象”,欲望也无限增大,在这个环境和心态下,就极可能削弱评判力,甚至丧失认知力,被忽悠、被诱惑、被同化。这时,“欲望”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反向的。人们追求的都是“即刻美”,世俗社会对我们是多么的放任自流!它以为,我们定会自然而然地踏准发现之路,总能找到对自己至关重要的理念,而且,它还让我们在周末放松地去消费和娱乐。世俗社会正像科学一样,特别看重新的发现。在它眼里,重复终究是极度匮乏状态下不得已的做法,故此,它给我们提供着滚滚流淌的新信息,但也因此弄得我们把一切都忘了个一干二净。我们会被吸引到电影院去看一部新近发行的影片,电影结尾极度动情、无比悲伤,让人情绪激越、感慨万千。走出电影院这一刻,我们誓言要按照银幕上所展示的价值观去重新思考本人全部的生存状态,并且要洗刷和荡涤自己身上颓废没落和轻狂草率。可是,到第二天晚上,当初的电影体验早已人间蒸发。却早忘了这个世界上,曾经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深刻的东西:以弗所神庙废墟的雄伟壮丽,西奈山,上放眼四望的特殊体验,爱丁堡城里余音绕梁的诗歌朗诵,阅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掩卷感受。

那么,什么时候你可以不囿于这个怪圈,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有浓烈的生命质感和灵魂光华的人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