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家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认真生活、快乐工作,我特讨厌认真工作的人,工作不要太认真,工作快乐就行,因为只有快乐让你创新,认真只会更多的KPI、更多的压力、更多的埋怨、更多的抱怨,真正把自己变成机器,我们不管多伟大、多了不起、多勤奋、多痛苦,永远记住做一个实实在在、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的人,因为人才是让我们最美。”

马云作为当今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他的观点对大多数人都有不小的影响,以至于有许多遍布网络的鸡汤言论,为了提升传播效果都假冒是出自马云之口。以上这段话我核实过,出自马云2013中国IT峰会演讲,有视频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有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认真工作反而要被讨厌?其实大可不必拿着这个言论的反常识部分不放,去质疑一个言论的不合理之处通常于自身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智慧的看待方式是得意忘言,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忘记他说话时的用词、语气等令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就可以。

不难发现,生活中确实有一类人,工作很积极认真,但就是不见长进。更有甚者,因为这种用力过猛的人生态度,处处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却受不到公平的待遇,这样的人常常会受到周边人的讨厌,用个不厚道的词来形容就是:丑人多作怪。

这类人的特点就是马云口中的变成机器的人,看似十分努力,实则十分低效。他们每天都重复着一模一样的生活。忙忙碌碌地起床、刷牙、赶时间上班、被铺天盖地的工作任务推着走。

每天都是在重复昨天的重复工作,中间还夹杂着习惯性地刷刷手机、看看网页、扯扯淡,可能直到一天工作的结束,都在忙于应付各类鸡毛蒜皮的事,重要的,对自己长远发展的有利的事根本无暇顾及。很多人会选择延长工作时间,营造勤奋努力的假象来安慰自己焦虑的内心。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机器?《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这本书中的五个策略,让快乐且高效的工作成为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作者乔西戴维斯博士,布朗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职神经领导力研究院研究总监暨首席教授。他的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体现认知”、情绪调节以及情绪神经学。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认为当人的生理状态出于最理想状态的时候,每个人都能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动力、情感控制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等等。而人的这种状态一天内是有限的,就像肌肉一样过度使用了就会酸痛无力,需要休息后才能再恢复。

乔西戴维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五个策略,从认知、身体管理、环境管理这几个方面着手,让读者利用好每2个小时的巅峰生理状态。并且,基于每天的高效时间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把这宝贵的时间用在真正的重要的事情上,而非企图要完成更多的事情,那样不仅永无止境而且毫无价值。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虽然是一本不算太厚的书,却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目标管理于一书,而且还有大量提高效率的技巧值得借鉴。

避免成为机器的重要方法:觉察点

工作中执行不同任务切换的瞬间,如果你意识到了,可以称为觉察点。上文提到的大多数人处于低效的忙碌中,是因为日复一日的工作已经养成习惯了。

习惯就好似人体的编程,让人做事的时候,压根不用去想为什么。长时间的工作,犹如串联起来的习惯,容易把人变得像机器一样。何况还有很多坏习惯连重复执行的价值都没有,需要及时停止。

此时觉察点就是一个中断机制,在不同任务切换的瞬间,需要有主动的意识,去延长这个瞬间,判断下一个执行的工作究竟是不是最佳的选择。并且,需要把那些创造性的、重要的任务,有意识地放在自己身体和精神最佳的状态下去完成。

觉察点刚开始也许一天只能出现一两次,有意识地训练后,觉察点的出现会越来越多。用好觉察点,在开始一项任务前,花几分钟思考下这个任务现在是不是完成的最佳时机,而不是一味的只顾去做,久而久之,对工作的安排能力会自然会提高。

善用宝贵的心理能量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从科学的角度引用了很多实验实例来论证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这个结论。其实也容易理解,一个整天为鸡毛蒜皮的事情操心的人,怎么可能有心力去完成更重要的事情?当你消耗了一天的能量,想来个惬意的葛优躺的时候,你的焦虑却让你想起今天还没有什么进步,强迫自己去做那永远做不完的工作,其实是没什么价值的,通常只会令工作变得更糟。

这背后的科学依据是,当人实施自控的时候回消耗大脑的能量,当然不是说接下来就不能自控了,而是自控的动力会越来越小。这就是为什么过分地自我控制后,人就会倾向于不自控,很多人会选择用大吃一顿或者疯狂消费之类的放纵来调节自己。这样还不如该躺就躺,该吃喝就吃喝。

既然心理能量这么宝贵,一定要省着点用,可以用良好的习惯来节省心理能量。

每天纠结穿什么、吃什么、用何种态度对待某件事、某个人,都会消耗掉有限的身心能量,从而影响一天的工作是否有效率。当然并不是说一些小事就不值得去关注,体面的穿着,健康的饮食,得体的状态,都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只是类似的很多每天必须要重复的事,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味去解决。

例如可以每天晚上提前想好第二天有什么场合,需要什么着装。而不是第二天一早就给你来一个纠结的选择,消磨掉你的身心能量。习惯存在的意义就是节省大脑的能量,让大脑从行为中解放出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要注意这里的习惯和需要运用“觉察点”中断的机械执行任务的习惯不同,每天要刷牙穿衣,而工作中的任务可以是主动选择变化的,每天都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此外,工作中的分神状态,也不要去控制,不要强制自己专心,自控或者决策,都会消耗大脑的能量,无关紧要的事情可以随性,把大脑能量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分神恰恰是天生无法保持长期专注的大脑,在自己调节自己。只要不随着分神的事情继续往下走就可以了,比如在想一个节食计划的时候,稍微畅想一下,让大脑有个喘息的机会,不过仅限在大脑内,不要跟着去打开网页看节食博客,否则会陷入无休止的浪费时间。

最后,我在翻开《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这本书的时候就去有个疑问,为什么是2小时呢?看完后才知道,这个时间不是绝对的,也许通过训练,高效的时间可以提升到3个小时,但我想书中要表达的是:高效的状态,每天有两小时,也就够了。人不是机器,没法永远保持亢奋的状态。不要试图去过分控制自己的身体状态,饿了就要吃,累了就休息。这样才是能实现高效的前提。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很多工作必将被机器所替代。和机器比高效根本是徒劳。我们追求高效的方向,更应该从自我出发,活得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正视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弛有度,做好真正值得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更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看来,马云所说的“特讨厌认真工作的人” 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他们低效,吃力不讨好。自己不知道自己低效,还被自己的努力感动的人,当然会被别人讨厌。

在职场中混日子的人要注意了,以前只要假装努力就可以了,现在要假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