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出产之一,从一定程度而言,茶叶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然而在研究清代历史时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清代不论是茶叶的产量和贸易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往朝代,可却没有给国家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这又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将茶叶的产销管理称为茶法,清代的茶叶分贡茶、官茶和商茶。而其中贡茶和官茶的数量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商茶,这也是清代茶法区别于宋明两代的最大不同。因为贡茶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就不多加讨论了。

一,清代的官茶和商茶

首先说官茶。清初实行的茶马贸易,征收官茶,由官府垄断,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当时在陕甘地区设置了五个茶马司:西宁、洮河、河州、庄浪、甘州。此外,顺治朝还曾在张家口西的河宝营与鄂尔多斯蒙古进行过茶马贸易,在云南北胜州与藏民以茶易马,这两地实行的时间不长,主要还是在陕甘地区。

清代实行茶马贸易的时间不长,茶马贸易的取消也导致了茶业的巨大变化。清中期以后不再实行茶马贸易,主要是因为清朝于长城口外设养马场,又有蒙古养马。而清初,由于战事较多,蒙古也没有完全归附清朝,所以进行茶马贸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长城以外建立了很多马场,八旗王公也有马场,再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蒙古归附以后,也支持清王朝,所以战马不再成为问题。

雍正以后停止茶马贸易,官方对茶的垄断也就取消了。所征官茶仅作为西北搭放兵饷之用,而且所征又有折色征银,官茶数量很少。四川官茶主要也是用来赏赐达赖、班禅。

再说商茶。茶在古代是由官方售卖,之所以要由官方控制,与唐、宋、明时期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有关,这具有政治意义,而并非纯粹为了收税。清代茶马贸易取消后,对于私茶的控制放松,官方也不把茶课作为重要财政收入之一,而是将其归为了杂项。根据文献记载,有清一代茶课征收最高的一年只有二十几万两。

和盐一样,茶也是实行引茶制,茶引是官方发给茶商的凭证。茶课共分为三种:茶引纸价银、茶课、茶税。茶商须持有官方茶引方能售卖,官方据此收税。一道茶引只能售固定的数量,超额即为私茶。茶引本来也规定售卖的地域范围,后因管理不严而形同虚设,这也是茶引和盐引的重要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清代的茶叶发展状况

因为茶属于专卖,茶商凭官方颁发的茶引才能销售,所以各产茶省所领茶引的数额不断增加,这也反映了清代茶叶的发展状况。主要产茶省份为浙江、四川、安徽,此外还有江苏、江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福建。其他省也有零星茶叶生产,由于数量不多,所以略去。

从全国所颁茶引的引额来看,康熙中期,全国颁发的总引茶为16万引(每引100斤,实际远超此数),康熙后期增加为24万引,乾隆前期为36万引,嘉庆中期达40万引,合4000多万斤。但这并不是实际产销量,事实上这一数字远远大于官方的统计。

清代茶叶取得大发展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人口剧增。人口问题是清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导致无业之人大量增加,其中一部分人就从事茶的种植,四川最为显著,很多外地人到四川去种植茶叶。另外一部分人从事商业,销售茶叶者增多。

还有一点就是,人口剧增增加了茶叶的销售量,茶叶销售与人口增加的关系并不像盐那样明显,盐是必需品而茶是奢侈品,富贵人家是主要销售对象,普通百姓家只有在招待客人、馈赠亲友是才会用到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市场扩大才是茶叶销量增加,促进茶叶种植的根本原因,市场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内地省份人口增加,用茶量增加,社会需求量加大,促进了茶叶的种植与销售;

二是边疆民族地区,这是清代茶叶销路与宋明两代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雍正取消茶马贸易后,以前由官方垄断的官茶绝大部分变成了商茶。而且清代的边疆民族地区又与中原连为一体,边疆民族对茶有大量需求,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因而相当一部分商茶是销往边疆地区的;

三是外销西方,与西欧、美国的茶叶贸易主要是在广州。俄国贸易主要是在恰克图、北京。清政府不允许西欧国家的商人到中国内地,但是允许俄国商人到北京,对俄国商人有所优待。外销其他西方国家的茶,是由内地茶商将茶叶大批运到广州进行交易。

茶作为一种饮料,自明末清初开始被西方认识并输入,18世纪20年代雍正以后放,中国茶叶输入西方各国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又成为清代茶叶的特殊历史机遇。茶成为外销中的重要商品,且不断增加,至道光朝,仅销往英、美、俄三国的茶叶,年出口量就达到6500万斤,合65万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政府颁给内地销售的茶引,最多时为一年40万引,而仅销三国的茶叶,一年就有65万引,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对茶法的管理并不严格,也说明了实际的产销量远远超过引额。

人口增长,边疆市场开放,西方茶叶贸易,这三大因素使清代茶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清政府并没有重视茶税征收,与盐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茶课没有给政府带来更多财政收入的主因。

三,清代茶法的简单评述

与宋明两代相比,清代的茶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开放性。清代对边茶不再实行官方垄断、禁限,官茶变为商人销售的商茶,对边疆民族地区销茶的开发,使茶的销售大幅增加。

其二,管理上的松弛。清代也实行茶叶专卖制,售茶需要茶引,无引为私茶,但与宋明两代相比,在管理上要松弛得多,对于私茶的缉查也不严。在广大汉族地区,茶的销售量小,征税也少,因而茶课被列入了杂赋,朝廷对这部分赋税收入并不重视。茶法的松弛,有利于一般民众较为自由地随时贩茶,有利于茶叶销售。

其三,种植茶园无课。这一点也不同于宋明两代,宋明时期由于要进行茶马贸易,种茶户也要交税。清代人口大增,无业之人增多,种茶不纳赋,在适宜茶生长的广大南方地区,无地少地的百姓以种茶为生,开辟山区丘陵之地种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生计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晚清茶法及茶业出口量的变化

茶叶外销在鸦片战争以前呈逐年增加趋势,全国的茶叶均需运往广州或恰克图进行贸易。鸦片战争后商路大开,一口变多口,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茶叶外销的增加,形成了茶叶外销的三大集散地:上海、福州、汉口。

同治中后期至光绪十年以前,为茶叶外销高峰期,年销1亿斤以上。而光绪《大清会典》及《大清会典事例》中并没有对这种销量的增加情况有所反应,仍记载为每年40万引。

光绪中期以后,茶叶出口量有所下降。其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甲午战争以后,政府财政拮据,地方上苛捐杂税增加,加上商茶上的苛捐杂税较多,茶价随之增加,影响了销售量;

其次,外国引进并大力发展茶的种植,种植较多的国家有印度、越南、锡兰、日本、意大利、美国。外国对茶叶的引种,也影响了中国茶的外销量;

第三,外国机制茶成本低,中国茶为手工焙制,而且茶税增加,竞争不过外国茶,出口量大幅减少,影响到茶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后期,下令减少茶税,并引进西方器械、技术,以降低成本,提高外销竞争力。很多省份还采取贷款帮助种茶户扶持茶业的发展,这种鼓励措施到了宣统时期才展现出效果,但这个时期,距离大清灭亡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