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比较先进的,这主要体现在大明对于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借鉴,对于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明朝并没有一概的拒绝,而是通过一些思想开阔,具有远见思维的学者们的大力推荐,陆陆续续引进了不少的先进技术。相比于后世满清的闭关锁国,明朝的做法要对中华民族有利的多,遗憾的是由于明朝的覆亡导致了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和西方并驾齐驱的唯一机会也丧失了!

尽管如此,明代在医药学、农学、技术科学和地理学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主要的代表作。

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字东壁,湖广蕲州人,出生在一个世通医学的家庭里,本人也喜读医书。他的知识结构为明代的科举制度所排斥,他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中举。这促使他放弃了由科举入仕的念头,一心钻研医药学。另一方面,他曾短时间在楚王府和太医院任职,使他有机会广泛浏览楚府和朝廷所藏医典药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开始,李时珍用20多年的时间,编撰他的不朽著作《本草纲目》,在万历十八年(1590)第一次刊刻。《神农本草》是中国古代医药书,收药品365种。经历代学者补充,增加到1500多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时珍在搜集标本、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已见诸典籍的药物进行考证、整理,增加了新药374种。所录药品按类统计,有植物类1100多种,动物类340种,矿物类350多种。全书16部52卷。书的第一部分“正名”为纲,确定各种药品的名称,使之规范化。其他部分为目,从各方面对药物进行研究。其中“集解”包括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内容;“辩疑”、“正误”考证药品真伪;“主治”等分析药物的性味和功用;“附方”收集古代方剂11000多种。

《本草纲目》集中了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它的学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

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人,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不满于明末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不登科场,不入仕途。从万历四十年(1613)到崇祯十二年(1639),他多次远足旅行,足迹所至,北而燕、晋,南而两广、云、贵,历尽艰险;旅途中细心观察,逐日记载。去世前两年,他才停止外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死后,旅行日记被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游记》有10卷本、12卷本、20卷本等几种版本。它系统地描述了各地的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包括对石灰岩地貌的记述。徐弘祖具文学之オ,《游记》文字生动、形象,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松江上海人。他是明末的大官僚,做到内阁大学士。但他不是那种思想完全封闭的儒家官僚学者。他出生在一个因从商而积累钜富,因“倭乱”而一贫如洗的家庭里,他曾五次乡试落榜,他本人与西方学者有过接触,这些对他的治国思想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光启善于杂集众议,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特别是明人著作,还包括西方学者的著作,注意收集农业生产者的实践经验,每到一处,不耻下问,自己也热心钻研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和国家的农业政策问题。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完成《农政全书》这部杰出的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书既汇集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科学的成果,又提出了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其宗旨是要“富国化民”。《全书》分12类、60卷,包括有关农业的典故和议论、耕作方法、农田水利、农具、农时、栽培、荒政等内容,附有精制的图谱,保存了丰富的农业科学资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书之一。

四,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中过乡试,当过教谕、知州等官。《天工开物》是他在分宜教谕任上完成的。宋应星反对空谈,蔑视理学,提倡实学,他斥责纨子弟“晨炊晚镶”,是“知其味而忘其源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工开物》共18卷,分上、中、下3编。上编记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中编记述砖瓦、陶瓷、铜铁器具、纸张的生产,舟车的制造和矿物的开采等,下编记述五金开采和治炼,兵器、火药、颜料的制造等,内容丰富广博,记载详细。宋应星重实地考察,重实际应用的精神在书中生动地反映出来。如该书上编“乃粒”篇中记载;“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乃服”篇中记载:“凡蚕将病,则肤上放光,通身黄色,头渐大而尾渐小。”需要细心观察,才能慨括总结出这些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工开物》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结晶,不但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

五,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与此同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是明朝后期一个重要现象。这离不开欧洲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是与欧洲一些国家的扩张与殖民侵略相配合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思想,宣扬天主教教义,但同时,也把西方文化和西方学术思想带到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龙华民、艾儒略,西班牙人庞迪我,瑞士人邓玉函,德意志人汤若望,是明朝后期来中国的比较著名的传教士。为了适应中国官僚学者的心理,他们也注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给天主教披上儒学的外衣。艾儒略甚至被称为“西来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明朝廷对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但一些眼光开阔追求新知识的官僚学者则对西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翻译、介绍欧洲的学术著作,成绩最突出的是李之藻、徐光启、杨廷筠。他们都受过洗礼,加入天主教。在中、外学者合作下,一批学术著作被译成中文,如《几何原本》、《职方外纪》等。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由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译。关于这本书的翻译,还发生过一些争执。为了更多地引起明朝廷的兴趣,利玛窦准备先译天文学和历法方面的著作。但徐光启认为数学是基础,主张先译欧氏几何。利玛窦被说服,二人开始了该书的翻译工作。《职方外纪》汇集了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等人在明宫廷中对西方地理学的介绍,由艾儒略和杨廷筠合作编译。由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欧洲人的地理知识丰富了,关于世界的观念改进了。《职方外纪》介绍五大洲各国的风土、民情、气候、名胜,附有万国舆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初年,李之藻将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关于西学的介绍文章汇为一书,名字叫《天学初函》,共32册,包括艾儒略译的《职方外纪》,熊三拔、徐光启的《泰西水法》,利玛窦、李之藻的《同文指算》,利玛窦、徐光启的《几何原本》,阳玛诺的《天问略》,利玛窦的《勾股义》等。这套丛书在明末流传很广。也对明朝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光启督修新历,是对西学的一次实际应用,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开始改用格利哥里历,即今天我们使用的公历。由于明朝一直沿用改定过的大统历,精确程度远远不如欧洲的新历,明后期用大统历推算日食,往往失败,这就导致了重新修历提到议事日程上。

徐光启利用新历推算日食,得到验证,鉴于此崇祯皇帝决定开设历局,由徐光启负责,翻译历书。徐光启推荐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参预其事。邓玉函是伽利略的同学,他仿制了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天象。这在中国修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经过多年的努力,《崇祯历书》这部以新的天文学和几何学体系为基础的历法书编成。这也说明了明朝对于历书的重视。徐光启还组织了多次对日食的观察,证明新的历书确实要精确得多。

六,综述。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于西学,有相当大一部分官僚士大夫持反对态度。这一方面是对西方宗教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抵制,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学术思想的排斥。他们抱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极力的排斥外来的文化,生怕这些外来文化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侵蚀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尤其在明清以后发展的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了领先世界上千年的中华民族被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差点淘汰,几近于亡国亡种。由此可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时代和社会的改造是分不开的!也映证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海纳百川善于学习的开拓精神,早晚会被这个世界所摒弃。

我是网一说历史,文章难免有疏漏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批评斧正, 您的关注也是我进步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