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宿夜花

7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日本影视剧引进中国,《追捕》、《远山的呼唤》等电影成为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回忆。随着日本电影的大量引进,80年代的中国充斥着“高仓健情结”,广西电影制片厂还拍过一部电影,旨在呼唤“真正的男子汉”。还有中国男演员被冠以“中国的三浦友和”、“中国的高仓健”的称谓,事实上,他们的外形演技未必就不如日本的高仓健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中日蜜月期,中国影坛同样有一批反映中日友好题材的电影,例如《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这里要说的这部1979年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樱》就是其中一部,由詹相持、韩小磊导演,詹相持编剧,许还山、程晓英、欧阳儒秋主演。它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的故事线从1945年开始,急忙撤退的日本妇女高崎洋子将幼女交给陈嫂(欧阳儒秋饰)。陈嫂则视若己出,与自己亲生儿子陈建华一起悉心照顾。而十年后,森下光子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森下光子(程晓英饰)来华是以专家的身份,见到陈建华(许还山饰)后他们彼此意识到是当年分离的兄妹。兄妹俩却因为当时的时代高压而不能相认,森下光子再次看到母亲后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看来,影片采取非顺序结构(过去的回忆采取插叙),回忆片段采取重配乐辅以无对白黑白画面的手段,都是不同于同期国产影片的视听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把主题放在“歌颂两国人民情谊”、控诉“非正义侵略”上是非常稳妥且应景的。但如今看来,女主角夹杂在不同形态的文化国度之间内心有着怎样的矛盾、成长过程中遭遇巨变冲击后她的内心会有怎样大的变化呢?这或许是最为复杂的。(而电影中女主角的父母是被骗强征加入这场侵略之中的,这无疑会使观众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女主,而如果女主父母要是最为主动的那拨人,那女主角又要面临多大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嫂抚养日婴无论是出于母性的本能还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都是值得钦佩的。现实的中人往往是冷漠的,或许正是如此,这些故事才会更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主角许还山是80年代中国影坛儒雅帅哥代表,擅长老生范儿角色,例如文雅的知识分子一类。这在以后的《双雄会》、《代理市长》中都有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当时33岁的程晓英来说,这是她的银幕处女作。她本人从歌舞团调到帆布厂再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人生也是一波三折。后来她出演了为数不多的几部片后便隐退定居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詹相持当时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老师,他本人曾用“既稚嫩又粗糙”形容这部电影。这种谦辞颇具自嘲意味,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导演的创作态度之诚恳。在时代整体水平的局限之下,还要面临创作上的条条框框,仅仅概念化地“谴责日本军国主义”都会使内容更为单薄,于是导演便将重点放在“人情”刻画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电影最广为人知的则是李谷一用哭腔演唱的《妈妈,看看我吧》,80年代电影还是延续了“每片一歌”的传统。

电影《樱》有个曾用名《咫尺天涯》,即为“近在咫尺仿若远隔天涯”。而用“樱”这一物象作为片名则简洁隽永,你们觉得哪个更好呢?

本文版权归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