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国家卫健委疾控局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封面新闻记者7月16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日前发布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

这也是“游戏障碍”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后,我国官方发布的首份专家共识。

这份共识指出,在被欺凌者、欺凌者、有游戏成瘾朋友的人群中,游戏障碍发生率较高。监护人不能陪伴或监护不力的儿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简称ICD-11)。其中,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系统梳理,并形成专家共识。

共识表示,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根据ICD-11标准而开展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综合既往相关研究结果,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5%,且保持相对稳定。

共识认为,游戏障碍者可能具有高冲动性、高神经质、内向等性格特点。有些可能具有攻击性和暴力问题,还有的存在情绪调节不佳、孤独、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低生活满意度、感知压力较大、有抑郁焦虑等问题。

从社会和家庭因素看,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不足,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不良,学校氛围较差等也与游戏障碍的发生相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游戏障碍的发病风险有关;监护人不能陪伴或监护不力的儿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是游戏障碍的保护性因素。

共识特别提出,需区分游戏障碍与正常游戏行为。此外,对于游戏产业相关个体而言,高强度的游戏行为可能是其职业内容的一部分,不应诊断为游戏障碍。

据了解,目前我国没有权威的游戏障碍治疗指南。共识建议,综合干预原则与措施应以预防为主。未来工作重点包括出台保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专门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的政策措施,以及开展针对游戏障碍的药物、社会心理治疗相关临床及相关防控政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