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对外开放是一剂催化剂。当前,上海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正不断迈进,也使其成为中国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在7月21日召开的“中国金融改革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讨会上则表示,相信金融开放新11条将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新机遇,未来将有更多开放机构在上海落户。他还进一步谈到,希望更多新东西能够在上海落地,并且在上海先行研究,先行试验。
毫无疑问,没有好的营商环境是无法吸引更多“新东西”在上海落地、先行研究和试验的。而上海则在这方面花了不少的功夫。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总体排名大幅提升,由此前的第78位升至第46位,其中上海权重占了55%。
没有最优,只有更优。今年年初,在进一步对标国际营商环境先进经济体的基础上,上海形成了2019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对标改革专项行动计划2.0版,正式印发《上海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计划》(下称《计划》)。
《计划》要求,在深化实施扩大开放“100条”政策措施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分析在外资管理中存在的不符合国家开放要求的限制性措施,再推出一批开放举措,持续放宽金融、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市场准入。
今年5月和7月,友邦保险、安盛集团先后举办了百年庆典和进入中国20周年庆祝活动,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将举办地选在了上海。
友邦保险集团独立非执行主席谢仕荣对此表示,友邦其实是“回老家”。1992年,友邦保险率先以独资经营方式进驻上海,成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作为中国首家外资保险机构,友邦即是中国金融业开放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友邦保险2018年年报显示,友邦中国2018年持续成为友邦保险集团亚太18个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市场。
对于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安盛集团来说,其在中国参与设立的工银安盛人寿、安盛天平财险、浦银安盛基金、工银安盛资管等,大部分的业务与运营均集中于上海。
在上海举办安盛进入中国20周年庆祝活动时,安盛集团首席执行官Thomas Buberl说:“在充分信任和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安盛得以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并支持其经济发展——尤其在中国市场开放之时。”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Thomas Buberl更是向同行呼吁,“也来上海吧,这里拥有非常友好的营商环境。”
其实,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目前,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基本确立,已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门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 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上海银保监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有来自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5家外资法人银行、17家外国银行分行和9家外资银行代表处落户上海。
在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时,“上海速度”又一次向外界宣誓了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
4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明确外资保险经纪机构可按放开后的业务范围到所在地保监局申请办理业务许可证变更。随后,上海保监局对英国韦莱集团控股的韦莱保险经纪公司变更经营范围申请进行了审核批准,该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
4月28日,法国欧诺银行和光明食品集团等签定投资协议,拟共同设立上海光明欧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这将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中国设立的首家消费金融公司。
5月30日,在衡山宾馆举行的外资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上海集中签约了38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金额合约492亿元人民币,其中便包括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将投资100亿元在上海独资设立中国首家外资控股保险公司——安联(中国)保险集团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23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若干问题的决定》,自2020年1月1日施行,这是地方人大出台的首个贯彻实施《外商投资法》的决定。该决定的出台,又一次彰显了上海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商投资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