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木雕小镇 体验手工制作

7月23日上午,参加2019“中国·东阳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的东阳籍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来到东阳经济开发区木雕小镇,先后参观了陈一中艺术馆和实训基地,观摩了大师的木雕和竹编作品,亲手制作了鲁班锁和竹编花篮,体验了一场东阳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师作品让学子们大开眼界

上午,东阳籍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首先来到陈一中艺术馆。“这是一幅运用叠雕雕刻的大型作品,画面中的文人雅士在山水间交流,有着大师希望广交朋友的寓意。”刚进门,大家就被门口的大型木雕作品《高山流水》所吸引,一边拍照一边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山水雕刻得太好看了,就像一幅画一样。”看着陈一中艺术馆中一件件精品木雕作品,东阳籍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对大师们精湛的雕刻手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东阳木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陈一中艺术馆的雕刻车间中,大家满怀好奇地看着工匠们现场制作木雕。工匠们热心地为东阳籍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介绍各类木雕工具以及木雕制作流程,为青少年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木雕知识课。许多青少年都拿出手机拍照和录像,希望回去后能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实训基地观摩木雕技师雕刻作品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木雕小镇实训基地,这里有党群服务中心、艺术临展区、创意手工作坊和木文化展览馆等几个部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东阳籍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首先参观了木文化展览馆,一边倾听关于东阳木雕历史文化的介绍,一边学习各类木材和木雕知识,大家都表示不虚此行,学到了木雕工具的使用及来历、全球红木种类及分布等方面的知识。看到一件木雕作品各个阶段的模型,在美国读书的邵湛说,仿佛看到了一位大师认真雕琢的过程,让他对木雕制作流程有了更直观清晰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竹编有多少年的历史吗?”在创意手工作坊,指导老师通过竹编和木雕的知识及典故引发了青少年们的兴趣,随后详细讲解了竹编花篮和鲁班锁的制作过程,为大家展示了各类工具的标准使用姿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完指导老师的讲解,早已跃跃欲试的营员们立即按照事先的分组,投入到各自的手工制作中。竹编花篮组的营员小心翼翼地拿起竹条制作花篮的主体,虽然上手容易,依然需要大家专心地制作;鲁班锁组的营员先是精细地测算切割角度,再运用各种工具制作零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美国的何牧做好竹编花篮后表示,竹编作品工序精细,需要制作的时候专心专注,而鲁班锁的制作需要用到各类巧妙的工具,对测量的精度也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切身体验东阳传统木雕和竹编的制作,他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走进卢宅肃雍堂 感受东阳文化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量建筑,我在这里感受到东阳文化的重量。”在美国芝加哥上学的邵湛参观卢宅肃雍堂时在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7月23日下午,“寻根之旅”夏令营的营员们来到550多岁的卢宅古建筑群寻找“教育之乡”的渊源,并体验非遗文化。

卢宅素有“民间故宫”之称,以肃雍堂为轴心,将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更有非遗一条街加工售卖、现场展示非遗产品,让夏令营员深入体验互动,让非遗“活”起来。

营员分成四路,分别体验锡艺、土布、包粽子和茶艺。老房子的檐下,生火烊镴,铸板剪材,敲模作型,动作有条不紊,下手一丝不苟,眼神专注明亮。哪一锤要敲得用力,哪一锤要敲得轻,都有讲究。其实,每件锡器,都饱含着古人的惜物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讲起东阳土布,总是先从“牛郎织女”开始说起。东阳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风俗,那就是女儿出嫁时,母亲要为女儿准备一些东阳土布作为嫁妆。一架布机、一轴丝线、几把梭子,东阳土布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但其背后是复杂的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在异乡生活的孩子们来说,包粽子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大家聚在一起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捋好粽叶做成漏斗状,填好糯米,压紧实后封口,扎捆,巧手翻飞,而不会包的营员则拿着竹叶一步一步学着。不一会儿功夫,三角形、牛角形、长条形等一个个粽子就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在一片和谐欢笑声中包好的粽子便已堆成了小山。

这个夜晚,营员将在凤凰谷的草坪上展开“撕名牌”大战,纪录片《地名记》也将为大家讲述一段东阳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