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人们眼中的中国一线城市被称为“京津沪”,90年代中后期,人们开始谈论“京沪穗深”。在许多深圳人眼里,有关地王大厦的记忆,就是深圳真正崛起为一线城市的记忆。

提到高楼林立的中国城市,也许很多人脑中浮现出的是上海形象。殊不知,深圳摩天大厦的数量其实已经远超前者。除去数字不说,这座城市的崛起似乎天生就与高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当历史的脚步刚刚迈入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上空响起一句话:“谁敢建大楼,谁才是真正扎根特区的人”。由此,催生了深圳的第一座高楼——高69.9米,共20层的电子大厦。这座由基建工程兵投入九个连兵力、连续奋战二十个月建成的大楼,成为特区人心目中的第一地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来到90年代,地王大厦的诞生,才是见证深圳真正崛起为一线城市的里程碑式地标。

如今站在霓虹闪烁的蔡屋围,难以想象它曾在如此短时间内发生的沧海剧变;仰望地王大厦,更难以想象它的原址竟是片不起眼的小土坡。特区创建之初,蔡屋围是东门老街的边缘地带,当时中航集团总部即在此三角形的尖上,往西却是一片荒凉。

建筑本身,就是值得书写的奇迹

“建造地王大厦的两年多时间里,人们没有听到过喧嚣和噪音,没有看见过肮脏和杂乱。它四周的马路在凌晨时分总是被冲洗得洁净如初。人们说,这就是深圳,只有深圳才有这样的效率,也只有深圳才有这种文明。” 这是易中天在《读城记》一书中写下的深圳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地王大厦钢结构开始正式施工,6颗专程从东京运过来的金螺栓被拧在了巨大的钢架上。与此同时,混凝土工程同步进行,采用了11项先进技术和工艺,实行地下建设和地上建设立体施工,同步推进。对比世界发达国家,同等规模的工程施工,最快也要18个月,而地王大厦384米高的主楼钢结构,仅用379天便施工完成。最快时施工速度达到两天半一个结构层,整体结构用时一年零27天,刷新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作为中国钢结构第一人,时任中建三局泰国经理部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鲍广鉴,放弃了在泰国的高薪,毅然回国参与地王大厦的建设。鲍广鉴回忆,“它当时号称亚洲第一高,世界第四高,国内外同行都在纷纷关注,为了它,放弃一点物质待遇,值得。”

一座建筑,不仅开启了一座城市崭新的时代,其本身也成为了值得书写的奇迹。

蓄力腾飞,由高楼注入的强心针

在地王大厦建成的一年之后,香港回归了。有人说,站在地王大厦上面俯瞰,感觉连香港的地面似乎都在往深圳移动,而地王大厦周边的光芒,甚至比对岸还要闪亮。此时,在这座城市一切都可以实现的强烈感觉油然而生。

在地王大厦的周边,有平安银行大厦、小平画像广场、大剧院、老的证券交易所以及各种写字楼。这里被称为深圳的龙盘虎踞之地,也是深圳最早的金融中心所在地:涵盖全市74%的银行机构、80%的保险机构和40%的证券机构,集中了全市60%的金融资产、90%的外资银行。这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说,地王大厦的视野里,能嗅出金钱和欲望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随着欲望而来的,是对于个人发展和经济腾飞的时代野心。敏锐善感的人们,很早就从地王大厦那里获得了对于深圳崛起的信心。果然特区不负众望,在90年代后期,深圳像是启动了某个按钮,经济发展直线攀升,自此跻身一线城市的行列,深圳奇迹也成为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地王大厦之后,深圳与高楼的情缘还在继续。时代不断更迭,天际线仍在持续刷新。地标之于城市,正如里程碑之于历史,它们的存在,无疑是漫长岁月中城市记忆的最佳见证。

地王大厦

【国家城市】:中国深圳

【建造时间】:1994年—1996年

【建筑高度】:383.95米
【建筑层数】:69层

【世界排名】:全球第38位

【创造纪录】:建成时为亚洲第一高楼,也是全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宽高比例为1:9,创造了世界超高层建筑最“扁”最“瘦”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