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作家,他以饱满的激情创作了“冰山系列文学”,率先打破了西部军旅文学的冷寂状态;作为编剧,他五次捧回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四次获曹禺剧本奖;他从普通战士到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政委,从发表“豆腐块”的通讯员到著作等身的省级作协副主席,离乡50余载,宝鸡籍著名军旅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唐栋,以军人本色与作家情怀,将那些感天动地的平凡和真实,汇聚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英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斗乐不思蜀处,他努力成长

唐栋的家乡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安乐镇(现划归蔡家坡)。安乐,一听就会让人想起了“乐不思蜀”的刘备之子刘阿斗,的确,这里确因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而得名。

1951年,唐栋出生在安乐镇郑家磨村,这里有如同江南水乡一样的片片稻田,昭示着这方水土的与众不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相传从诸葛亮北伐带蜀军在此屯兵种植水稻开始,这里祖祖辈辈种植水稻已有千年历史。诸葛亮陨星于五丈原后,一些不愿或不能回去的老弱病残兵,便成了这里最早的先民,守护着离此不远的落星乡。

出生在这文化厚重、传说众多的地方,从小耳濡目染,对唐栋影响最大、也最熟悉的就是《三国演义》。“我们岐山的民间文化非常盛行,农民即使不识一个字,也基本上都会讲《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这些故事,有时候在地里一边干活一边讲。所以,从小我对文学艺术就有一种认知——它很有趣。”

唐栋家附近有一个小型造纸厂,仓库里经常堆满回收来的旧书籍、废报纸,某天唐栋和小伙伴玩,发现了这座“图书馆”后,便经常在放学后从窗户翻进来读书。有一次,唐栋正在看书,被看守仓库的工人发现,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小孩经常来这里读书时,不但没有责备他,还有些感动。从此,这位工人主动帮唐栋找书,一旦发现有什么好书,也一摞摞地留给唐栋,等他来看。

“虽是些废旧书仓库,但好书不少,像《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已经当时流行的“三红一创”(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与柳青的《创业史》)等新中国文学,我都是在那里读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得多了,唐栋也尝试着写一下,1966年,《陕西日报》发表了唐栋的一首诗歌,那一年,他年仅1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景如画的阿拉马力,他开启创作之路

18岁那年,唐栋穿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带着对军营的渴望,和350余个乡党一起奔赴西北边疆,临走前,他不忘携带了是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一摞书籍。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带着满心欢喜,一路向西的路途即使再颠簸,唐栋也没觉得辛苦,反而车窗外那越来越明晰的天空,越来越和家乡不同的景色,让他沉迷不已。几天几夜后,唐栋被送到了北疆中苏边界一个叫阿拉马力的边防哨所。

“阿拉马力是蒙古族语言,翻译过来叫苹果沟,那里长有漫山遍野的野苹果树。”唐栋介绍说,阿拉马力地处西天山深处,人迹罕至,环境艰苦,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大雪封山,收不到报刊书信,吃不到新鲜蔬菜,但却风光奇美。每天站岗、巡逻、训练、战备施工是唐栋的日常,在紧张的连队生活之余,唐栋看着一片风景如画,突然很想把它写下来。就这样,在军营开启了自己的业余创作之路。每天晚饭后的一点时间和星期天、节假日,唐栋就趴在床头或小板凳上写文学创作。

1975年建军节,唐栋的小说《铜墙铁壁》在《新疆日报》上以整版发表,军营里的战友看到后一个个跑来问,指导员却生气了:“唐栋,做人首先要诚实,你一个边防小战士,咋可能在省级党报上发表一整版呢!这个作者是不是和你同名同姓?你说!”唐栋憨然一笑,但几天后,报社寄给他的“证书”证明了自己并非“李鬼”。

1975年,是退伍的时候了!唐栋看着风景如画的阿拉马力,恋恋不舍地收起自己带来的书籍和一沓沓稿纸。办好复原手续,前往乌鲁木齐转车准备离开。

命运总喜欢开玩笑,就在火车即将出发前的一刻,窗外突然有好几个人再喊:“唐栋,快下来……”原来,军区机关得知唐栋退伍的消息后,不愿意部队少有的文化人才流失,就赶忙问清车次,半道把他截住。就这样,唐栋被带去军区话剧团当了编剧,他在军队文化系统一干就是四十余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山文学”面世,他的作品让人震撼

那时候,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创作室,此前备受冲击的话剧团、歌舞团等军队文艺团体逐渐恢复。“没写过话剧怎么当编剧,我就自学,买了很多专业书籍,包括莎士比亚的剧本,一本一本往过看。我给领导说,如果三年我还写不出剧本,那就让我退伍吧!”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唐栋编剧的大型话剧《草原珍珠》公演,刻画了知识分子如何和特殊年代的伤痛告别、迎接新时代,演出后反响异常强烈。

1983年,唐栋登上了喀喇昆仑山海拔五千多米的一个非常偏远的哨所——神仙湾,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死亡之地,高寒缺氧、方圆200公里没有人烟、甚至连蔬菜也变的格外珍贵,但坚守在这里的战士却有钢铁般的意志。唐栋感慨于所见所闻,创作了小说《兵车行》。作品发表后,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改拍成电视剧,翻译为多国文字,被认为是塑造了西部冰山世界的“喀喇昆仑神魄”,至今仍被看作是短篇小说中的一颗明珠。这篇小说,奠定了唐栋在新时期军旅文坛的地位,也率先打破了西部军旅文学的冷寂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乌鲁木齐军区与兰州军区合并,唐栋成为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室的创作员,以饱满的激情续写着“冰山文学”新的篇章。《雪线》《雪岛》《雪神》《野性的冰山》《沉默的冰山》《愤怒的冰山》《孤烟》《醉村》《红鞋》等冰山系列作品相继面世,写的都是困苦艰险与奉献牺牲,更是神圣的使命、战士的本色!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一种由冰山映衬、烘托和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体现了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执着的意志,而这些,恰恰是目下那些形形色色的热衷于琐碎描写的作品所缺乏或没有的。

成功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舞台人物,他获奖无数

1990年代,唐栋调往广州军区,正值文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又挑起了大梁,身兼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编剧的担子,从小说创作转向剧本创作,他孜孜不倦地奔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

作为一名军人,人民军队培养的作家和编剧,应该创作怎样的作品?应该向人民传递什么?这是唐栋时常会想到的问题。正如他所说,起初是“工作需要我写”,后来就成“我自己要写”了。

2010年,他创作的大型话剧《共产党宣言》上演后好评如潮,引起了空前反响。2017年,他根据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已故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的故事为西安演艺集团创作的话剧《麻醉师》的剧本,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感人至深的当代军旅医生形象。2018年,他为西安话剧院创作的话剧《柳青》的剧本,生动展示了柳青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为人民著书立说的思想情怀和光辉形象。更有趣的是,话剧《苍穹之上》、舞剧《杜甫》与话剧《柳青》,三部由他担任编剧的作品同时被推荐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十年笔耕不辍,唐栋先后获曹禺剧本奖、文华剧作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奖项,他本人也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称号。就在上个月,第十六届文华奖揭晓,唐栋执笔的话剧《柳青》,作为陕西省唯一一部本届文华奖参评剧目,顺利斩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这是他捧回的第五个文华大奖。

正如媒体对他的评价:心中闪耀着光明,剧本歌颂着崇高。

回望故土,他从青铜中寻找乡愁

萍踪浪迹几度秋,满载乡愁向前走。即使是乘坐飞机从八百里秦川上空略过,也忍不住要探头贴在窗户上看一看。“乡愁就像是一壶浓酒。”在唐栋看来,每位离家到异乡谋求发展的人心灵上都镌刻着“乡愁”,离乡时间越长,这壶酒就越酿越浓。

“多来的创作,已养成一种生活习惯,而将家乡的元素融入其中,也是我情感的一种寄托!”唐栋告诉记者,在话剧《柳青》中就有很多方言、民谣等,都是岐山的,地域特色明显。

去年唐栋回乡时,违例没有第一时间回家省亲,而是专程拜谒了周公庙,参观了青铜器博物院。因为,他要圆他儿时许的愿做的梦——为家乡写一部能搬得上舞台的剧。

“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周王朝在这里孕育了光耀千载的华夏礼乐文化,创造了称雄于世的西周青铜文明。有许多瑰宝般的文化遗产需要像青铜器一样仔细琢磨它的思想精粹和文化魅力。”唐栋说,《青铜密码》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有了基本样式,他要为宝鸡“四城”建设增添一张新名片。(宝鸡新闻网记者 黄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栋艺术名片

陕西岐山人,著名军旅作家、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开创了中国西部“冰山文学”之先河。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兵车行》《沉默的冰山》《冰山,爱的四重奏》《雪岛》《孤烟》《红鞋》等;长篇纪实文学《西域劫踪》;话剧《岁月风景》《天籁》《红帆《共产党宣言》《麻醉师》《柳青》等四十多部;结集出版有《唐栋作品集》(六卷)、《唐栋剧作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话剧剧本奖、中国曹禺剧本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文化大奖和文华剧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