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城驱车南行70公里,就来到了“缠绕”于天山“腰际”的团结干渠,站在高处俯瞰,干渠犹如“飘荡”在悬崖峭壁上的丝带。清水河哈萨克族乡煤窑沟团结干渠渠首,像一位历经风雨的“沧桑老人”,亲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靠双手,一锤一钎斩断8个山头,架设19个渡槽,凿通19个隧洞,生生在天山山脉间开辟了全长63.81公里的渠道,将天山雪水引入农牧民家中,也将团结奋进的精神镌刻在险恶的自然环境间。

构筑在天山巍巍峭壁上的团结干渠是自治区牧区水利项目,亦是周边农牧民的母亲渠。它和旖旎的天山风光融为一体。福泽一方百姓的不仅仅是团结干渠的水,还有以团结奋进为内核的精神,这种极具张力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劈山凿崖,愚公移山

近日,笔者站在团结干渠渠首,只见激流飞鸣,锤击耳鼓,似有掀翻巨石之势。向南仰望,云雾缭绕的天山雪峰与团结干渠水连为一体;向北鸟瞰,团结干渠水流奔腾不息,向远处延伸而去。

80岁的赵月英望着奔腾前行的渠水,思绪又回到了1963年。那年初春时节,她和丈夫背着孩子走了整整三天三夜,来到原清水河子公社,吃了碗热面条,寻了个地窝子就住了下来。第二天,赵月英两口子加入到凿渠工人的行列。开工时水渠命名为“团庄子干渠”,1968年更名为“团结干渠”,以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共建渠道之意。赵月英他们12人为一班,工作任务是在红山山腰凿出一条渠道。干活时她在工地旁边刺牙子窝旁铺上一层棉絮,把孩子放到棉絮上,一件衣裳搭在刺牙子上面给孩子遮阳。中间休息的时候赶紧跑过去给孩子喂口奶,再继续干活。

“那会儿,女人和男人干的活都差不多,打炮、扶钢钎、抡锤,啥样的苦都吃过了!”赵月英回忆说。后来,赵月英的第二个孩子刚满月,又加入到凿渠的队伍中。他们12个人整整干了4年时间,才在红山山腰凿出了一条渠,其背后的艰险可想而知。

记者来到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团庄村,81岁的萨坦·哈列力坐在自家毡房前,望着面前的一大片黄色野花出神。他用拐棍指了指远方的一片树林说:“以前这里叫干沟,方圆几十公里只有18棵榆树,现在到处都是绿树。”萨坦说。上世纪60年代,干沟人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一眼泉水去舀水喝,人的基本饮水问题解决了,牲畜咋办?每家得专门安排一个劳力,吆喝着牲畜翻山去饮水,一天来回得花10个小时。

萨坦回忆说,当时清水河哈萨克族乡、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塔西河哈萨克族乡3个乡的村民,年龄在16岁到60岁之间的男女老少全部加入到修渠的行列。从1963年到1966年,由于人数和技术有限,仅修了6.7公里的团结干渠,当时水量不大,只能临时解决附近农牧民的用水需求,后来团结干渠年久失修,渠水时有时无。

幸福之水,来自天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玛纳斯县干部群众开始了第二次修渠行动。当时,城镇机关工作人员、驻地部队和农牧民,共计1万余人投入到建渠的行列。他们分别住在就近的指挥部里,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地窝子里睡觉。用萨坦的话说,那个年代的人不知道累,光知道埋头干活。

1982年,热合买提都拉刚满20岁,高中毕业后就加入到修水渠的大部队中。其实那时他还可以去当工人,但一想到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就决定跟着大伙儿一起修干渠。年轻气盛的他争抢着承担了最辛苦的活儿:挖渠、和水泥、拉石头、挖土方……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睡一觉,第二天依然生龙活虎。“那时候的人非常单纯,一天到晚埋头干活,生怕自己落在别人后面!”热合买提都拉回忆说。命运总是眷顾实干的人,由于表现突出,他被留在了原清水河管理处工作。现如今,57岁的热合买提都拉是团结干渠管理站团庄村配水点工作人员,守护团结干渠的工作可能会一直伴随到他退休。

热合买提都拉依然清晰记得1984年,团结干渠正式通水,千余群众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渠里有水了,怎样让更多的农牧民受益,只有不断地延长它的长度。如果说用铁锨挖明渠是个苦活,那么架渡槽、挖隧洞则是技术活、危险活。笔者跟随玛河管理处副处长吾坎·木西尔来到最长、最高、地形最复杂的3号渡槽,30年来,他一直参与团结干渠的维修管理和改扩建工程。吾坎告诉笔者,19米长的钢渡槽架设在山谷沟壑之上,承担着将隧洞水引入明渠的功能。以前通往3号渡槽处还没有路,施工人员背着砂石料、水泥、铁丝网进入施工地点,走得次数多了,一条狭窄的山间小路就被蹚了出来。

当时建好的42.5公里团结干渠,灌溉了4万亩平原耕地,渠水滋润着焦渴的土地,也滋润着农牧民的心田。

生态改善,福泽一方

团结干渠建成后,昔日只有4户人家的干沟,现已居住着102户。吾坎告诉笔者,从2012年至2016年玛纳斯县又投入1.39亿元对团结干渠进行改扩建。现如今的团结干渠共有63.81公里,实现了玛纳斯县城和各乡镇水系串联。

夏季的团庄村、闽玛生态村的树木在团结干渠水的滋养下枝繁叶茂。走进农牧民家,水龙头下依然可以看到有几个水桶在储备水。“过怕了没水的日子,现在水龙头的水哗哗淌着,也不敢随意浪费,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储水的习惯。”曾参与上世纪80年代修渠的团庄村党支部书记周吉武说。昔日的团庄村水比牛奶都珍贵,现如今,人畜饮水问题完全解决,房前屋后的菜地也都是水浇地。以前村子没有水浇地,从2002年开始,已经有了2000多亩水浇地,农业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周吉武指着远处一幢幢亮堂的楼房告诉笔者,村子一共建了259套两室一厅的牧民定居房,里面的设施和城里的楼房没啥两样。

傍晚时分,漫步于玛纳斯葡萄酒公园,院内有繁华绿地、湖中小船、沙滩喷泉,是个休憩漫步的好地方。葡萄酒公园占地面积1000亩,其中水系面积300亩,绿化及露天演艺场面积700亩,总绿化率达到91.7%。这样一个偌大的公园,都是依靠团结干渠生态补水。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