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瘦西湖”坐落于扬州城西北,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人们阳春三月下扬州的必游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瘦西湖“到底是人工挖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历史资料中来寻根求源。先看看清朝初年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是怎么样记述:瘦西湖最初名叫柴河,因于柴河东岸筑城以备流寇侵逼,名曰保扬河,后名保障河,又名炮山河、长春湖。由此可见,瘦西湖源远流长。

但瘦西湖历史上的确存在人工挖凿,可以说是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人工开凿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从而使瘦西湖始终与大运河保持水源相通。 首先“瘦西湖”原是一片被淤积荒芜的河流,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时,当地的名流官绅为了讨取皇帝的欢心就疏浚河流, 营造了现在模样的瘦西湖,建起亭台楼阁、园林湖水等景观景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瘦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出见在文献记载中,应该是在清初诗坛文人吴绮的《扬州鼓吹词序》中:“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说到“瘦西湖”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相传乾隆元年,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陶醉于这里的美景,情不自禁地与家乡的西湖来作比较,还赋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这些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肯定,景色怡人的瘦西湖自古有之。

而在瘦西湖沿湖修建园林景观,应该是从隋唐时期就陆续开始了,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更为繁盛,特别是清乾隆年间,当时扬州的盐业兴盛,而瘦西湖由于年长淤堵,当地的盐商便出资进行疏通,并在湖的东西两岸兴建起应景的亭台楼阁。但到了清嘉庆年间,由于扬州盐业的衰退,瘦西湖的园林也随之萧条荒废;再加上历经战乱,瘦西湖基本上被损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政府又多次组织对瘦西湖进行人工疏浚和复建,所以,我们今天看见的清波荡漾的瘦西湖,也可以说是人工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