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北京城的楼越盖越高,人也越来越多,天南地北的口音,老北京人都有点认不出了。但是,无论怎样,中轴线上的钟鼓楼还在,什刹海,银锭桥,依然那么美,锣鼓巷里每天人潮人海,游人如织,其实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不在巷口那琳琅满目的小店和小吃里,也不是后海热闹的酒吧和咖啡馆,体会老北京的原汁原味,您得去转转锣鼓巷边上的雨儿胡同,蓑衣胡同,帽儿胡同,板厂胡同……当然了还有炒豆胡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炒豆胡同的位置

炒豆胡同在交道口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第一条胡同。胡同里的大宅很多,满清的北京内城都是达官贵人的住所。今天虽然院落都已破败,大宅变成杂院,可是气派的广亮大门,圆石鼓,门墩,砖雕,雀替,高大的房梁,影壁,从这些旧痕依旧能看出它们当年显赫骄傲的历史。 坐落其中的僧格林沁王府(又称僧王府),因为主人显赫的身份,院落宏大的规模,在曾经盛极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僧王府的主人是谁

院子的主人僧格林沁,他是清朝响当当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僧格林沁以蒙古贵族进封亲王,是铁帽子王里面极为特殊的一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僧格林沁有过赫赫战功,他来自草原最能征善战的科尔沁左后旗。十四岁被袭封为多罗郡王。二十四岁深得皇帝信任担任御前大臣。之后他的人生一路开挂,僧格林沁“骁勇善骑射”,很有蒙古人的剽悍,其统领的蒙古马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坚实屏障。直到1865 年5 月,在山东菏泽地区的高楼债战役中,他中了敌军布设的伏击,战死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僧王府的规模宏大

今天走进胡同,挨着胡同西口不远就是77号,门旁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原王府大门保存完好,王府的规模大到纵跨两条胡同。它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院内分东路,中路,和西路各四进的大院。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如此宏大的规制也只有王府才能具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在炒豆胡同的西口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这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这种祠堂与府邸建在同一条胡同的做法在清朝也是不多见的。

夏日,胡同是凉爽而幽静的,百年的大树粗壮结实,它们撑起的树冠如一支绿色的大伞。胡同从东到西全长有463米,明朝时就叫“炒豆胡同”,到了清朝属镶黄旗驻地,依然叫“炒豆胡同”。解放后改叫过“交道口南九条”,“大跃进路头条”,1979年胡同又叫回了“炒豆胡同”。从它不断更改的名字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时代更迭的印记。至于这“炒豆”两字的由来早已无从考证,只有几段传奇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可见这都是老百姓祖祖辈辈几代传下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进77号院,虽然后盖的小房如今已挡住原来四四方方的院子,但是如果仔细寻找依然能看到正房高大健硕的梁柱,边边角角的彩绘依然生动,岁月的斑驳为它们增添了些许神秘。好像一眼便看回了曾经的繁华鼎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喧闹的南锣鼓巷与交道口之间,这条独特的炒豆胡同竟然没被打扰,依然保持了当年幽静。闲适的气度,少有的“商业味”成了如今这片地界中仅存不多的“老胡同”,由此也更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炒豆胡同里的商业

只有胡同的57号门有夺目鲜艳的红灯笼煞是夺眼。这儿如今是“狮子林”铜锅涮肉。这是从蒙族传来的地道食府。讲究古雅的门店设计非常契合这个院子曾经的历史。

原来此处就是老僧王府祠堂的所在地。这里是当年祠堂的第一进,曾是供奉僧格林沁排位的地方。再往里的两进院此时已变身成为一家四合院旅店。 时光无情,如果老僧王穿越回今天走进炒豆胡同,看到被分割的家宅,已经面目全非的祠堂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条不宽的炒豆胡同,走起来不多会儿就走完了。因为一个铁帽子王爷,炒豆胡同有了它的名片。傍晚时分,总有三三两两的左右张望的行人,好奇的抬头打量胡同里高耸的院墙,深密的大树,它们那么与众不同,即便今天挤进了数不清的住家和小房,也挡不住它昔日的辉煌气派。就像老北京终归是老北京,他沉淀的岁月和历史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本集完感谢阅读,图文原创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