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天赋异禀,从小就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与流俗从不苟合。他22岁登进士位,少年英才名震京师。苏轼的家乡眉州地处天府之国,历来就是佛教圣地,母亲也笃信佛教,于是佛教在苏轼的心中很早就扎了根。后来他被贬黄州,心中愁闷,更加希望通过参禅来摆脱心中的烦恼。之后他不仅结交了很多高僧,而且每次与大师相对清坐、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有一次苏轼学习参禅,小试身手,差点无地自容,这首禅诗却禅意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答佛印偈

宋代:苏轼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被贬黄州时只有43岁,正是年富力强、蓬勃向上的时期,可是他却在蛮荒之地深自闭塞。刚到黄州时,他借居在定慧禅院,结识了佛印禅师,两人话语投机、惺惺相惜,遂成为莫逆之交。在大师的开导下,苏轼逐渐地走出困境,便放浪山水,杂处渔樵,不再惦记朝堂之事,也就少了很多莫名的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期间苏轼一边在自己开垦的东坡上学习农业种植,一边研究佛法和禅理,可以说苏轼真正深入研究佛教就是与大师接触之后。苏轼不仅有文化,也是一个聪明人,那些佛经和禅理一看就懂,很快就觉得自己懂了很多,于是就有点飘飘然,总想找个机会显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天他又来到大师的禅房,看见佛印禅师正在打坐,平时遇到这种情况他一定很知趣地离开,今天苏轼却不请自来,大踏步地走进房间。佛印也不好意赶他走,便强忍心中的怨气,眼睛依然半闭着说,“禅房简陋,没有座榻,不及奉上居士。”苏轼似乎心情很好,明知大师有些迁怒于他,却故意说,“没关系,烦请暂借佛印四大为座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说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佛教认为这些是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包括禅房里的空气、座椅以及肉身等,都是由它们组成。佛印佛学深厚,也目光如炬,他知道这位先生今天是找茬来了,一定要给点颜色让他瞧瞧!大师稍稍欠身,看见苏轼腰系一条华丽的玉带,却依然双目微闭地说,“山僧有一问,居士若能答上来,即请坐。若是辞穷,就输掉腰间的玉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心想,这老头眼神挺好,一下就看出我全身上下最值钱的东西,虽然有些舍不得,但也未必会输,那就试试吧!佛印见他点头同意,于是接着说,“我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往哪里坐呢?”苏轼立刻明白,大师这两句实在让他无着,因为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五蕴非有,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大师话中有话,我已经“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还在刻意地追求这四五样东西,真是一个菜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满头大汗,却又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解下玉带,立刻转身要走。大师却说,“回来,礼尚往来,我也送你一件东西。”说着将自己身上的衲衣脱下扔了过去,苏轼从此不敢在大师面前放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明白,大师点化他要远离玉带的浮华,多些衲衣的实用。回去后苏轼立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便题诗一首,开篇两句禅意深远。“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意思是说世间千万盏灯光,都有相似之处;芸芸众生,也如同恒河沙数。苏轼上了一堂生动的禅理课,终于明白人有妄心,也识得妙法,此后变得更加超脱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