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中撰写一文“敬告青年”,他勉励青年一代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第二年杂志易名为《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在心里方面要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李大钊也撰文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一百年前的话仍然振聋发聩,字字铿锵。今日吾辈青年却早早的陷入了生计奔波,无可奈何。纵有天大的理想,三十而立,立刻烟消云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杂志》 网络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青年》杂志 网络图片

我们身处当下社会时常感叹人心不古,但是社会的宏观想象与每一个体休戚相关,面对社会的浮躁,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并果断行动才是不二出路。当下的艺术圈也正是名利圈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标榜青年独立与未来,一方面又把出名要趁早的观念默默传输给青年艺术家。造成了一群年纪轻轻的艺术家早就没有了根,随风飘荡,失去生命力。我们看到现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千篇一律,丧失了“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艺术圈是一个自动运转的产业链,有青年艺术家创作作品,就需要展览呈现的机会,而理论研究和作品梳理必须相应配套。所以,策展人的一项工作就是和艺术家进行共时性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 网络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展人 网络图片

策展人 网络图片

最近几年青年策展人推介项目也开始增多,除了美术馆,甚至是某些画廊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活动,标榜致力于青年策展人的发掘和培养。众多策展人在机构或者项目发起品牌指定的各项规定中,提交个人的展览方案,甚至是布展方案,通过层层选拔角逐最终的入选名单,然后各个阐述策展思路再由各个大牌艺术家和策展人终评。其实,策展人有足够的实力和自信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活动来获得提高,一个方案一遍遍的修改,面对不同的评委和机构,这件事让策展人们带着一种低三下四和谄媚,即使最终获得这个项目也是被层层修正,豢养出来的一个项目发起机构所期待的策展人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展人 网络图片

这和青年艺术家项目截然不同的是,成百上千的艺术家提交作品,能够获得展出的可以多达几十位,而策展人项目一般是几十或者十几里面只有极少数,我相信对于策展人来说方案入选,并不是什么荣誉,这完全区别于电影节的入围。艺术家作品获奖,哪怕最后迷失,尚且获得过丰厚的作品销售回报,策展人获奖唯图名,后带利而已,完全失去了策展人的本质。所以青年策展人的选评可谓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