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是中华汉民族中,历经磨难、饱受沧桑,却永远前行、永远探索、永不停息的群族。千年之间,他们于兵荒马乱之中,完成了鲜为人知的大迁移,上演了一幕一幕开天辟地的壮举。

清末广东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入海滨。”这首精悍的小诗,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相反他们源于中原汉族,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因为转乱、兵祸,他们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走他乡。可以说,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移史,一部漂泊史。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然而,这群中原人并不知道,接下来还有四次充满磨难的大迁徙在等待着他们和子孙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祸不单行,客家先民怎么样想不到,刚刚安顿下来的栖息地即将沦为战场。

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人入主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在后来,蒙古灭金,入主中原。由于蒙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参军,“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这一时期,虽然外部战火纷飞,但偏僻的粤东山区给了客家人最好的庇护。让他们得以暂停慌乱的脚步,过上相对和平的生活。这次迁徙,除了平民百姓,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和官宦人家,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汉文化,并地与当地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吸收、促进,让物质生产和文化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最能代表客家居住文化的赣南方楼、闽西土楼,以及府学、县学和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但历史学家似乎更赞成“中原说”,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人的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彼时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先祖源于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区,经长期相互融合,聚居于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

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经过艰苦奋斗,苦心经营,一些客家人渐渐在海外站稳了脚跟。

如今,全球的客家人达到八千万之多,遍布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两千万分布在港澳台,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国。其民系文化影响力传播范围广泛,对海外华人世界影响深远。

许多海外华裔著名人物的祖先都是客家人,如前泰国总理他信、英拉,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开埠元勋叶亚莱等。还有活跃在拉美政坛上的一些华裔混血政客,有的也是被贩卖到拉美的客家苦工的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不论身在何处,客家人都与河洛文化保持着血肉般的传承,他们时刻不忘自己的根。有的客家华侨尽管已过一二十代,但都会记住自己的祖籍是唐山(唐山是那时人对中国的称呼)某州某县某村,而且还要挂上“江夏黄”、“陇西李”、“颍川陈”一类的姓氏堂号。

人生如逆旅,客家人的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奋斗,扩散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18世纪末又远渡南洋、去海外劳工,尔后辐射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繁衍了一亿多客家人及其后裔。

他们走过漫漫长路,把他乡作故乡。聚散离合,出走回归,不变的是客家人的文化血脉,以及那个永远留在名字里的“客”字。“时时为客,处处为客”,“客”像是一种伟大的哲学启示,提醒着今天每一个在异乡奋斗的人,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在有限的韶华里,闯出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