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2015年,洛阳投资、担保公司相继出现资金“断链”,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或出现兑付危机的公司近100家。其中众生源、祥顺两家公司涉案资金超过10亿元,涉及至少5000名投资人。这些投资担保公司让不少投资者倾家荡产,甚至老人“棺材钱”也贴了进去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一个地区乱办金融闹剧露出了原形,又一次巨大伤痛刺激了民众神经。乱办金融酿造的恶果固然令人心痛,但更令人痛心的却是悲剧的反复上演。应该说,近年各地曝光的乱办金融悲剧,足以令各级地方政府警醒,足以令民众保持理性投资行为,然而事与愿违,不能不让人产生一种“怒其不争”的感慨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乱办金融只是少数不经政府部门审批的非法金融组织,才属于乱办金融范畴;殊不知一些经政府监管部门审批的、拥有正规“金融牌照”的金融组织,也暗地干起乱办金融业务勾当。从洛阳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还有各类商务、黄金等公司看,他们都是披着合法外衣、但却严重背离其业务经营范围和服务宗旨,从事非法集资和高利借贷活动的始作俑者,让大量资金流向高风险、高回报的房地产、矿产开发等产业,一旦经济形势下滑,便导致资金断链,引发地方局部金融挤兑风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这些披着合法外衣的公司乱办金融活动何以大行其道,并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形成一股肆虐民众的祸水?在笔者看来,各级政府失去下痛心治理的勇气,批而不管,以至养痈遗患。投资担保公司大都由省级地方政府审批,理财公司、典当行等审批更是简单,由县级地方政府审批即可。但有一个通病,由于监管力量弱和素质不高,批后疏于监管。比如投资担保公司不能对外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的规定,可能仅停留在管理章程里,监管部门没有认真监管过,以至投资担保公司演变成了准银行机构,致使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尤其在全民办金融冲动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为满足政绩工程资金需要,对辖内乱办金融不仅不认真制止,甚至暗地打气鼓动,致使违法金融活动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监管,最终滑向乱办金融歧途。如洛阳市相关部门虽不断出台文件,打击非法吸收民间资本行为,要求稳妥、逐步地清退民间资本,但缺乏认真履行精神和实际监管措施,致使一些公司从未停止非法办金融业务行为。等到问题发生了,总是充当“马后炮”和“救火员”角色,最终只能出于维稳需要、打着“非法集资”罪名加以取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简单处理方式,不仅无助于有效治理乱办金融,也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如这次洛阳非法集资事件,政府处理方式就让许多投资者不满,他们说“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如果非法为何不早点查处?当然,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当地政府,乱办金融与监管当局、银行机构不作为以及民众金融风险意识淡薄等有重要联系。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上把关过严,给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带来一定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乱办金融。另一方面,银行机构贷款条件苛刻、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乱办金融起到了诱发作用。此外,金融投资渠道依然狭窄,民众金融风险意识脆弱,也是乱办金融得以滋生的土壤。

痛定思痛,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对类似洛阳悲剧进行深刻反思,积极寻找医治药方,在现实中扎牢防范“篱笆”。一是在审批金融机构上持谨慎态度,把审批金融机构置于维护社会稳定高度,加强对原有审批机构监管,对不符合经营条件或要求、背离经营宗旨的,应采取措施坚决让其退出,尽早消除各种隐患。二是银行部门应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不唯利是图,大胆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服务产品,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居民合理金融服务需求,用完善的金融服务封杀社会乱办金融之风。三是加强对全民金融意识培育和引导,通过媒体向民众传播金融知识,提高民众风险防范意识,帮助民众守住血汗钱、养老钱,铲除社会乱办金融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