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医学院、一流医院有多远?这,在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临床研究工作的媒体恳谈会上被提及多次,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起点。

这个夏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沸腾了:7月17日至25日,国际医学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影响因子70.67)连发三篇重磅论文,报道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团队、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团队的原创研究成果,前者涉及一款全球首创新药,后者为一种死亡率高达50%的危重症提供了全新治疗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霜团队论文

一周左右三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行直呼“破天荒”。中国医生发论文的多了,但在国际重大新药研发、新治疗方案上有话语权的,确实不多。这背后,实为交大医学院力推临床型研究的深层次转型。

中科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说,“不能再把国人的健康寄托在他国的治疗标准或指南上了。”

辉煌下有忧患,手握全世界最多的病例,中国临床医学为何“大而不强”?

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实力雄厚:2011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SCI论文数均连年位列全国医学院校之首,“临床医学”学科多年蝉联全国第一。

辉煌下亦有忧患意识。早在2007年,时任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的陈国强就在学校年度科技工作会上发问:“现在一讲到研究,就讲细胞、分子、基因,但我想问,是不是临床问题都解决了?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国强的话,道出中国临床研究长久以来的尴尬:中国医生发表论文的不少,但开展临床研究太少、能力较弱。

最新统计显示,全球登记临床研究总数达31万多项,其中,美国登记数12万多,占全球总数39.5%;中国大陆地区登记有1.4万多项,仅占全球总数4.79%。

“中国的医院里,一个科室单月病例数可能相当于他国一年的病例数,但手握丰富病例,国际上由中国人牵头的新药、指南却很少。” 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整形外科专家李青峰形容中国临床医学工作“大而不强”。

“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遗传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拿西方人的治疗标准来医治国人,合适吗?”陈国强称,必须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关系,大力倡导开展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的临床研究,这尤应成为三甲医院与普通医院的重要区别、成为三甲医院的重要使命。

对标世界一流医学院、一流医疗机构,凡“世界一流”,无一不是将“减轻人类病痛”“治愈疾病”作为首要目标,非SCI,非基金项目数。五年前,拥有13家附属医院、承担上海1/2疑难杂症诊治量的交大医学院吹响“临床研究”集结号。

打破唯项目、唯论文旧观念,“激”出临床研究新体系

在唯项目、唯论文的时代,推动结果不可知、研究周期长,需要团队作战的临床研究,不容易。

但,改革哪有容易的事?!

“如果我们这批年轻人,依旧过着周末到处跑,开‘飞刀’,而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临床问题,使自己在看病的同时,逐渐向一个研究型人才去发展,对个人、对医院、对医学院来说,都是一种浪费。”陈国强说。

交大医学院决策层达成共识:既然在中国,交大医学院的项目、论文、科研奖项已“傲视群雄”,应该要有接受论文、排名可能暂时落后的勇气,鼓励医务人员利用临床资源开展规范的临床研究,成就一批疾病诊断治疗标准,惠及人民健康,也为国家创新药物和生物医药产业爆发期来临夯基垒台,搭建高效、高质的临床研究平台。

2014年起,交大医学院依托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在临床医学学科中全面启动基于临床资源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

指挥棒变了,运动员未必会跑。

交大医学院副院长江帆教授介绍,交大医学院坚持顶层设计,以“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为抓手,形成临床研究“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模式,打破唯项目、唯论文的旧观念,不断“激”出临床研究新体系。

交大医学院副院长吴正一介绍,交大医学院为此启动 “双百人”人才计划,一个百就是在五年内培养100名“研究型医师”,医学院为这支队伍提供充分保障与成长平台,与之配合,通过引育并举又建起一支百人“临床专职研究队伍”。

交大医学院先后布局30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附属医院形成了医生争先恐后提出科学问题、总结诊疗病例、组队协同攻关的临床研究氛围。

2014年始,交大医学院又组建起一支包括流行病学、统计学、药学、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的方法学团队。2017年,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成立,目标全面整合交大医学院13家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在医学前沿问题、疾病规范化诊治、临床诊疗新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临床研究成果。

临床研究渐成风气,让医生真正回归到病人身边

五年来,交大在医学院建立临床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各附属医院建立配套分中心,临床研究“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模式真正激起了临床医生的研究热情,让他们能更好地回归到病人身边,从病人的病征细致观察,到规范化诊疗体系,到创新诊疗技术的应用,这一切都成为了高质量研究的来源。

观念转变,平台助跑,一批高水平临床研究成果自然涌现。

2018年4月,由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赵强教授牵头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该研究首次证实,替格瑞洛联合应用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提高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后一年的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并具有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潜在趋势,将有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搭桥术后的治疗指南。

2018年,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教授团队实现1.2亿元独家转让项目,创下交大医学院迄今临床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的最大单纪录,相关技术将应用于皮肤再生、愈合、移植等领域,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益。

2019年7月17日至25日,交大医学院更是沸腾了:短短一周间,附属医院的三项原创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说,就是要从临床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再回到临床造福老百姓。”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教授称,交大医学院吹响临床研究集结号后,2018年,瑞金医院还专门拨款2000万,首次在医院里择优资助临床研究项目。

“指挥棒”的效应是无穷的。

瑞金医院近年共承接各类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多达876项,这一项项试验背后可能就孕育着改变患者命运的划时代新疗法。

就在最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赛娟等领衔的专家团队,通过新型CAR-T免疫治疗技术,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从生死的边缘重获新生,论文刊发于《美国科学院院刊》,标志着CAR-T治疗的新里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但我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期待医学的进步,这些进步正需要这些顶尖医生,每天在病房、在手术室忙碌并总结提炼着临床问题,从事临床研究。因为他们的研究,将拓宽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推动临床诊疗的进步,也将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中国医生的智慧。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