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追踪上海垃圾分类:湿垃圾14小时变身土壤调理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视频追踪上海垃圾分类:湿垃圾14小时变身土壤调理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雨菲|上海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王雨菲 摄)

“人弃我取,我们致力于化腐朽为神奇的事业。”这是一句写在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外墙上的座右铭。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是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赵家村的湿垃圾处理中心,于2017年3月建成开始运行。在这里,湿垃圾能通过高温好氧发酵变身为富含有机质和生物腐植酸的土壤调理剂。这种“变废为宝”的垃圾资源化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垃圾分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已满一个月,随着分类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将在源头上“干湿分离”,更多的湿垃圾能够被专门处置,发挥资源再利用优势。尤其在炎炎夏日,极易腐烂产生异味、滋生蚊蝇细菌的湿垃圾,更需要独立、高效地得到恰当处理。

变废为宝的五大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垃圾处理技术“五大工艺”示意图(王雨菲 摄)

据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厂长吕长红介绍,该湿垃圾处理厂的日均湿垃圾处置量能达到220吨左右,基本覆盖闵行区全域的学校、机关食堂和商场饭店每日所产生的餐厨垃圾。每天来自各街镇的专用餐厨收运车约有45辆,将餐厨垃圾送达再生资源中心,在全闭门的卸料区将餐厨废弃物卸入受料机,经过不到14个小时,就能把湿垃圾中可利用的有机物料转化成土壤调理剂产品。每100吨湿垃圾大约可以产出28吨土壤调节剂,吕长红告诉记者,当然主要还是得看前端湿垃圾的分类质量。

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采用的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金奖、环保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国内首例固态好氧制肥、液态厌氧产沼技术,分为五大工艺系统,即预处理系统、除臭处理系统、好氧发酵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污水处理系统。

分类不当的再次筛检

在卸料区,记者还是能看到个别瓶子和塑料袋,漂在受料池中格外明显。预处理系统就是起到一个受料自动分选、压榨固液分离的作用,自动将混入湿垃圾的大块其他垃圾,如塑料瓶、大骨头等分拣出来,运送到老港固废处置基地统一焚烧或填埋。而一些塑料袋则很容易在这个环节对设备形成缠绕堵塞,造成设备故障。吕长红对记者说,自从垃圾分类陆续实行以来,湿垃圾中的杂质比例已经从原来的25%以上控制到15%以内,他也相信未来情况会越来越好。

臭气污水的达标排放

除臭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湿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臭气和污水达标排放。据吕长红介绍,再生资源中心排放的臭气浓度在400-500(单位为无量纲),而国家标准为1000。垃圾渗滤液通过泵送设备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系统,首先进行油水分离,油脂部分送至上海指定的收油单位进行加工制成生物柴油,也就是目前上海有200多家加油站投入使用的B5柴油。而污水部分通过厌氧发酵,超滤、纳滤、反渗透处理最终变成符合市政污水管网三级排放标准的清水排放。

核心工艺的资源化产品

定向腐植化高温好氧发酵系统是再生资源中心的核心工艺。湿垃圾经过预处理稍微沥干后含水率在80%左右,进入到2个车间共12台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中10到12小时的高温好氧发酵后,彻底变成干燥蓬松、没有任何异味、含水量仅为10%-12%的粉末状“初级肥料”,之后再通过深加工形成最终产品——土壤调理剂。打包好的土壤调理剂每袋为40kg,售价在80元。目前,这种土壤调理剂已广泛应用于福鼎白茶、山东栖霞苹果、宁德有机叶菜、贯岭镇槟榔芋、安徽亳白菊等高品质农产品。今年,土壤调理剂产品也已经开始应用于崇明长兴岛柑橘种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展示的土壤调理剂产品(王雨菲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正在将土壤调理剂产品封袋(王雨菲 摄)

二期工程的产能升级

近日,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二期工程也即将进料试生产。二期将新增400吨/日的湿垃圾处理能力。届时,再生资源中心的湿垃圾总处理能力可达到600吨/日,除了满足闵行区餐厨垃圾、厨余垃圾的处置需求外,还能为徐汇、长宁等中心城区提供垃圾处置服务。

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还开放给市民参观,吕长红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接待来自社区的参观团队。不仅这里,上海老港固废处置基地、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等各大垃圾处理基地,都设有参观活动,供每天进行垃圾分类的市民们了解垃圾的资源化价值和源头分类的意义。对各类垃圾的末端处置方式了然于心,很多垃圾分类的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

编审:姚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