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网易新闻

作者| 404 Not Found,军事爱好者

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素来以凶猛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这样粗犷的形象示人,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战斗中,坦克是如何正确、及时地进行敌我识别,避免误伤友军的?

这就不得不谈到坦克的敌我识别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简陋的敌我识别手段,曾让各国陆军饱受误击之苦

最早大规模使用装甲兵的英、法、美等国通常采用字母、数字、扑克牌花色等形式,标示部队、分队代号和车号。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各国装甲车辆数量剧增,许多国家的装甲兵及其各级建制单位,都拥有了特定的图徽和符号,以及区别车型的徽记或字母代码。直到今天,各类可视标识都是各国陆军机械化部队进行敌我识别的重要手段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坦克问世百年来,军徽等可视标识一直都是装甲兵敌我识别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滑膛炮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火力组合的问世,装甲兵的交战距离较以往大幅提升;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等火控设备的出现,使得夜间与恶劣天气等不良可视条件下作战的频率亦有增加。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哪怕凭借热像仪等光学设备,也很难看清楚目标详细特征,更遑论较小的涂装标识,通过可视标识进行敌我识别的速度与精度大为下降。

战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识别手段难堪其任,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损毁的20辆M2步兵战车中的17辆、9辆M1主战坦克中的7辆即是被友军误伤击毁。

最广为人知的非(肉眼)可视标识敌我识别手段是采用由氧化锌制成的V型识别涂装,这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它通过各种红外线设备,让人们不论昼夜均可清楚观察到该标志,这种标识后来进一步演变成面积更大的识别板。

但红外识别手段在面对恶劣天气或不使用红外设备武器时效果大打折扣;与强敌对抗时,面对同样有先进红外探测手段的敌军,红外识别手段就无用武之地了。

这些情况下仍依赖人工识别判断,在战场环境下很容易因误判引发误击。因此,现代陆军强国都开展了自动化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发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国家使用的红外敌我识别标记,在良好的光学条件下显得效果不错,但因仍需人工判别,加之易受不良气候影响,而易引发误击,右图的挑战者2即因此中招。)

(二)中国早期的激光敌我识别技术,进步很大但并不完美

根据国外装甲车辆敌我识别系统发展趋势,中国相关单位在上世纪90年代也开展了战场敌我识别系统研制工作。

最先于本世纪初投入使用的是一种通过编码激光进行识别的装置,该系统主要由显控盒、信号处理箱、激光器、回波调制器、光电探测器等组成。

激光器用于发射激光查询和识别信号,当发现目标后首先向对方发射编码的激光束作为询问码;若目标为友方,则它安装的光电探测器接收到询问码后,由装有微处理器的信号箱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反射棱镜前方的回波调制器;回波调制器将调制成特殊激光识别码由反射棱镜返回,再由询问方的激光接收机接收到信号后加以判别。

与欧美国家广泛使用的红外识别板相比,这种激光识别技术比需人工判断的敌我识别板自动化水平高得多,识别精度高、速度快,减少了交战时因判断失误导致的误击,且狭窄的激光束不像红外信标一样显眼,避免了信号特征明显而导致车辆被暴露的情况。

然而,激光敌我识别也有其自身的问题,激光受到不良气象条件(如雨、雪、雾)干扰的问题仍然很难克服,进而影响到识别装置的识别效率;此外,如今坦克装甲车辆已经普遍配备激光告警装置,识别用的激光束有可能过早触发敌方坦克报警,而当面对有经验的敌方坦克乘员组时,他们则可能提早触发报警并采取释放烟雾等干扰措施破坏己方后续瞄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本世纪初研制的激光敌我识别装置装备在99式主战坦克上,该系统的研发为后续更先进的敌我识别装置问世打下基础)

(三)射频识别系统让中国敌我识别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为克服激光敌我识别器的固有缺点,结合激光敌我识别器的研发经验与系统自动化、数字化等的合理思路,中国又研制出射频式敌我识别系统。在出售给泰国的VT-4主战坦克上,中国研制的射频敌我识别装置——ST-16首度公开亮相,虽然它是内装装备的外贸型号,但其舱外设备外形与内装型基本相同,性能指标也类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VT-4主战坦克出口的ST-16识别器是内装型号的出口型产品)

不同于传统的搜索/火控雷达(一次雷达),这种射频敌我识别系统实质上是一种二次雷达。

所谓一次雷达是雷达发射电磁波后,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从而获取目标的信息;而二次雷达是雷达先发送包含编码信息的电磁波信号,装备应答机的目标接收到信号后,由应答机再发送一段应答信号,二次雷达接收到的电磁波即是应答机发送的应答信号。

这种识别技术此前已广泛应用于军用/民航飞行器以及军舰之上。不过,无论一次还是二次雷达,与天空和海洋相比,部署于地面上的射频敌我识别系统都要面对在对地表目标进行探测过程中地面杂波对自身无线电波束的影响;与飞行器、舰船相比,坦克装甲车辆无论是设备安装空间还是电气功率都要小得多,这也对射频装置的体积与功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次雷达原理最早应用在空管识别上。受陆上平台运作环境限制,应用在装甲平台上则是近年才有)

为满足小体积与探测精度、抗干扰等苛刻要求,中国为坦克装甲车辆研发的射频敌我识别装置采用了毫米波段(战机、战舰上惯常使用的是厘米、分米波)。

因受战场环境(强烈的地面杂波)与交战距离(不同于海战空战动辄数十甚至上百公里即发现目标,装甲兵作战往往不超过数公里视距范围)影响,这种装置不需要太远的探测距离,但对探测精度却有更高要求。

而使用毫米波束的敌我识别器因波束窄,所需天线口径则更小;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则雷达波束越窄,“看”目标“看”得越清楚,十分适合体积较小的地面目标间相互识别;波束更窄、指向性更强,减少了因地貌起伏带来的多径反射和杂草、灌木等地物表面杂波干扰。

与此前研发的激光敌我识别器不同,ST-16敌我识别系统中的询问机和应答机所使用的毫米波利用大气窗口传播时衰减小、穿透性强、受自然光和热辐射源影响小的特点,使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在恶劣天气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长更长的毫米波与各类光波相比在大气中穿透率更强,也降低了对其的影响)

ST-16敌我识别系统使用毫米波的另一优势在于,毫米波的波束非常窄,可以配合各类传感器进行方向性极强的询问与识别工作,减少了被敌方截获而导致己方暴露的风险。

使用毫米波的识别器询问机具有极好的信号指向功能,加上毫米波电磁波照射的背景噪声变弱,敌人很难在这一范围内截获该信号。装上它,不必担心天线指向范围以外的非合作平台接受到询问信号,减少了电子信号暴露的可能,从而让自身更隐蔽。

此外,毫米波工作频率高、通频带宽,除非预知确切使用频率,否则是很难干扰的,也就不易受外界电磁干扰压制,更不会像红外识别标识和可视涂装标识那样轻易被敌方冒充。

(四)除了识别,ST-16敌我识别系统还能用来做什么?

除了基本的敌我识别功能外,ST-16还兼具其他功能。

由于VT-4坦克上的敌我识别系统使用数字化架构,这使得坦克可以依靠识别器的应答机与激光告警装置联动,构成坦克主动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比如,面对长弓阿帕奇配备的毫米波束“长弓雷达”的探测时,只要接受到威胁信号的照射,坦克的指控系统就可以根据情况自动触发烟雾弹,大大削弱了配备机载雷达与毫米波制导反坦克武器的武装直升机对坦克装甲车辆的威胁。

而识别器应答信号使用的无线电编码技术,提高了信息的容量和保密性,让ST-16系统也可以充当Ku波段数据链,利用其频带宽、通信容量大的特点传递战术数据,在坦克装甲车辆编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编队战场态势共享和数据传输任务,大大提高坦克部队整体作战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在30-300GHz的毫米波段因频谱更宽,数据传输速率更快,也使ST-16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兼具作为高速数据链的潜力)

结语

如果说过去军事演习时“插着红蓝旗帜跑全场”,逼着演习双方锻炼敌我识别能力,是强化陆军人员相关训练水平、实现敌我识别“软件”上的提升,那么中国新型射频式敌我识别器的服役则是从硬件上助力陆军在训练中“真打真练”,以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

ST-16型敌我识别系统的出口,也表明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使得中国装甲兵信息化能力的大幅提升、敌我识别手段的日趋丰富,并有足够产能与信心满足国外用户的需求。

作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 )正寻求战略升级。「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专栏,力邀行业权威、资深玩家,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

投稿请联系 newsresearch_ntes@163.com ,稿件一经刊用,将提供千字 800 元的稿酬。

官方图书《了不起的中国制造》现已上市,本书集结了专栏的优秀文章和经典案例,欢迎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编辑| 史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