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多夫金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与爱森斯坦在镜头连接和应用上差别非常大,爱森斯坦强调理念,注重象征意义,而普多夫金强调联结性,更擅长叙事细节,他的代表作《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20年以前,身为化学工程师的普多夫金和很多电影大师最初的看法样,根本不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那时的电影为了利益充斥着大量低级恶俗的画面,这让他感到厌烦。直到他遇到了一个电影理论的天才一库勒雪夫(LeKuleshov),他才改变了看法。当时的苏联严重缺乏电影器材,因此影片拍摄数量也很少,但这并不影响库勒雪夫对电影的热爱,他将众多电影拷贝拿到自己的实验室中,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人一起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逐一拆分镜头,再重新剪辑组合,发现了很多奇妙的效果,也让他们得到了新的理论,那就是镜头并不能说明什么,对于镜头的剪接才能体现出影片的意义。这是普多夫金对于电影奇妙之处的最初认识,也是他关于蒙太奇技术最原始的理解。为此,他们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前苏联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一个毫无表情的面部特写镜头找了出来,又另外找了三个镜头,第一个里面有一盘汤摆在桌面上,第二个里面有一具女尸躺在棺材里,第三个里面则是一个女孩在玩绒毛玩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前一个镜头与后三个分别连接,观众们对演员的心理活动得出了不同的判断,分别是沉思、悲伤和欣喜。而事实上,这三段影像中的演员表情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别。类似的实验他们做了很多,更加深了普多夫金对电影镜头剪接效果的信心。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电影的内涵。虽然与库勒雪夫因观点不和而分道扬镳,和爱森斯坦的风格也无法统一,但他还是希望能将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发扬光大。于是,他选择了将高尔基的名作《母亲》搬上银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蒙太奇镜头,不管是场面,还是段落,都体现了普多夫金细腻、古典的“联想蒙太奇”风格。影片中有两个片段就是他这种风格最成功的演绎:一处是在表现工人游行队伍的时候,他将游行经过与冰块消融紧密结合,在游行刚开始的时候,插入的画面中冰层仅仅有了一道裂缝,随着游行队伍不断壮大冰面不断消融,汇入河流,磅礴而下,当游行的场面达到高潮时,夹杂着冰块的激流以迅猛之势冲向石桥,这种穿插使用画面的手法让观众可以体会到发自内心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处是在影片中父亲去世以后,母亲为父亲守灵。他特意让两人穿上黑白两种颜色相反的服装形成对比,然后拍摄母亲身旁的水滴一滴滴滴入地上的验盆中,无声的效果带给人更切肤的悲伤,这就是他对画面的神奇掌控。当有德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在《母亲》中守灵的片段里加入母亲的哭声,他的回答让记者瞠目:“即使有哭声,也要在母亲靠着尸体、水滴滴入脸盆、父亲静止的头部、棺木前燃烧的蜡烛这一系列的画面之后,才配以低低的哭声。”这就是代电影大师对蒙太奇应用最精彩的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电影学派的建立,离不开电影理论家库勒雪夫。通过大量研究,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就像其他艺术一样,电影也是由最基本的元素构成,那就是影片的片段。而如何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体现制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才是电影艺术的真正精髓。而充满创意的剪接手法,对电影的意义远远大于那些明星的表演和那些固定的场景。库勒雪夫始终坚持镜头剪接的重要性,他认为同样的镜头经由不同的连接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并多次经由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产生了蒙太奇的概念,并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一起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提升,最终形成苏联电影学派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小编的加个关注,往后推出更多好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