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女、惠安女、湄洲女一同被人们誉为中国沿海地区三大渔女,是闽中南地区一大民俗奇观,更是旅游爱好者和旅行摄影师争相追逐的对象。她们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俏丽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湄洲女

湄洲女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发型和服装上,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可以用“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这句话进行形象概括。湄洲女的蓝色上衣代表大海,裤子上红下黑两截隐含平安与思念的意思。湄洲女主要集中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本身那里也是东南地区一个著名旅游区域,游客不少。高贵典雅的“帆船髻”是湄洲女标志。这种头发的特点是,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高出七八厘米高、成半孤型竖起的类似船帆的发髻,两侧别着几根发卡,头顶处则是一个圆圈型的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银针,摞髻上有一段缠着红线,整个发髻还有绢花相配,比较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蟳埔女

福建省泉州市东南海滨,有一个“蟳埔”渔村,也是一出游客和摄影师喜欢去观光创作的地方,当地的渔家姑娘是出了名的勤劳。“蟳埔女”不论年长年少仍然保留簪花围的风俗,簪花围是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有含笑花、玉兰花或其他小朵鲜花)用麻绳线缵成,绕成环,围在头发周边,多至三个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杆玉簪,银流等,据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留下来的。这里的老妇人也总习惯在头上包扎着阿拉伯式的“番巾”,鲜花和头巾数百年来成了这里永不落伍的时尚,也让我从这里看到了明显的西亚伊斯兰遗风。

蟳埔女自称是海的女儿,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们的牵挂和希冀。她们喜欢打扮,也勤劳能干。这些生活在泉州海滨的渔家女,当男人出海捕鱼或外出经商时,她们则在家织渔网,带小孩,敲剥海蛎,为商人搬运货物。即使到了现在,漫步村庄里,依然可以看到她们挑着海产品匆忙而过,或在自家小院里敲剥海蛎的身影。至今在泉州的各个菜市场,蟳埔女卖的海鲜仍然有良好的声誉。到蟳埔那天,我就有幸见到了一个小蟳埔女梳妆的全过程。一个很有经验的蟳埔阿姨在把一个假发辫和孩子不算太长的头发接了起来,在脑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圆髻的外围,则是一圈又一圈漂亮的“簪花围”。很多簪花围都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有红、黄、白、紫等不同颜色,真像是头上顶着一个“小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惠安女

惠安女是我们从各种旅游摄影画册和旅游宣传片里见到最多的一类“福建渔女”代表。惠安女的装束风情独具“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是对惠安女服饰最形象的概括。惠安女的头总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也被装点得风韵无限,花头巾、黄篾笠、绢花等都成了美丽的元素。

“封建头”的好处可以挡风沙,挡海风,挡阳光,还能挡男人色色的目光。给男人们看腰际风景线吧,不仅有五彩缤纷的丝绒腰带或精致漂亮的银腰带,还开放了小酒杯一样醉人的肚脐以及周边“旅游景区”。最讨厌别人叫“民主肚”了,谁敢对这个地方“民主”看看,惠安女可是力大无比的哦!“节约衫,浪费裤”倒是说得很形象,上衣紧而窄,裤子宽而大,那都是为了干活麻利啊。惠安女常年在海边劳动,比如捞海菜收渔网等都需要俯身在水面操作,上衣和衣襟宽大了就得泡水;而在海滩作业时裤管再窄小也是要被海水浸湿的,那干脆就将它做得又宽又大,让它湿好了,只要不湿漉漉的贴着身就舒服了。等会儿上了岸,在风中走动走动,裤子很快就被吹干了。惠安女一聊起那些都市里来的文弱书生的抒情,就乐不可支;“紧窄的上衣勾画出丰腴的青春,宽大的裤筒飘鼓着海风的轻柔,惠安女几近怪异的奇特服饰在闽南海滨创造了梦幻般的迷人景观。”那个酸啊,带了点甜。人们总在打听惠安女是不是少数民族呀?这追根溯源就扯不清了,那些民俗学者、教授的都为此吵起来了。这边是闽越土著,那边是苗蛮集团……呵呵,动不动就到崇武来考察,烦人呢。还是时装设计师总结得好:“称体、入时、从俗”六字就将惠安女服饰拔高了好几个档次。福建崇武半岛是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想领略惠安女风情的人第一站肯定是崇武古城或其周边的渔村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