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日本其实遭遇是相同的,只是日本做错了,而德国做对了。

日元和德国马克都被动大幅升值,导致出口和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美国想割的韭菜,可不只是日本,同时也包括德国。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方包括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五个国家,其中西德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最大,所以这次协议主要就是德国马克和日元要有序对美元升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场协议后来确实得到了执行,日元和德国马克在1985~1987这3年时间,对美元升值幅度都在50%左右。比如德国马克从3.08升值到157,日元则是从250升值到128。从这一点来看,德国的情况并不比日本好。

货币大幅升值带来的直接坏处就是出口商品价格的大幅提高。如果定价方式不变,升值50%就意味着出口价格提高50%,这会大幅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对德国和日本都是非常大的冲击,毕竟两个国家都是出口导向型的。比如德国实际GDP从1985年的3.5%迅速下降至1987年的0.5%,日本同期则从7.5%下降到了1.6%。

如今,我们的GDP增速从8%、7%一路降到了现在的6.3%,大家都觉得情况变得非常艰难,而日本和德国当年的经济增速下滑更剧烈,可以想见他们当时有多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和德国都经历了降息、房价上涨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广场协议之后(还有之后的卢浮宫协议),为了应对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日本央行开启了宽松政策。1985~1987年连续降息5次,日本累计降息250个基点;而德国同期累计降息150个基点,这表明德国的降息力度要低于日本——不要小看100个基点的差别,放到宏观经济这就是本质差异。

通常情况下,降息会助推资产价格上涨,并吸引国外热钱进入。其实德国和日本一样,也经历了地价的大幅上涨过程,只不过程度有差异:1985~1991年期间,德国的土地价格指数上涨了29%,而日本上涨了51%。日本涨幅明显高于德国,但也不至于到非常夸张的程度。楼市在涨,股市也跟着涨。以1984年作为基数,德国股市累计上涨250%左右,而日本股市上涨了350%左右。

所以,从股市和楼市看,其实德国和日本都有一定的泡沫,但日本显然更为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的高明之处:严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且严格控制杠杆

可以看出,其实德国和日本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相同的,其处理方法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都降息),但是德国更高明的地方在于,它较好的控制了居民和企业的杠杆率,而日本则是完全失控了。

众所周知,德国是发达国家当中对金融行业最不敏感的国家,甚至整个国家有抑制金融的传统。这是德国历史的惨痛教训得来的:一战后的魏玛共和国创造了全世界通货膨胀的记录,二战后德国也经历过严重通货膨胀。所以德国的央行以及整个德国社会,都对通货膨胀有极其深刻的痛苦记忆,所以对于货币控制非常严。上文说了,德国的降息力度要远远低于日本,而且德国仅仅在降息周期后一年(即1988年)开始加息,并且将利息加到了1991年3月的7.47%(存款利率),及时的货币紧缩政策没有让德国的资产价格继续膨胀。

而日本呢,降息力度远远大于德国,而货币紧缩政策要迟钝得多,要到1989年才开始加息,这比德国整整晚了一年,而这一年可能带来本质上的差别。

降息也好,加息也好,影响的是所有人,但这样的调控还是很粗糙的,没有考虑到市场主体具体的情况——即杠杆率。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1985年~1990年,日本和德国的杠杆率就出现了明显变化,无论是企业杠杆率还是居民部门杠杆率,日本都在快速上行,而德国却在下降!简单理解就是,虽然大家都降息了,但日本的企业和居民都在大举负债,买入资产,炒楼炒股票;而德国则是严格控制了货币供给的总闸门,严格限制了企业和居民借贷。

比如,1985年~1990年期间,日本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了30个百分点,达到了140%,而德国同期还在下降,美国保持温和上行。同一时期,日本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了16个百分点,而德国下降了2.4个百分点,美国只上升了7个百分点。

德国的“天赋”:产业更合理,地缘更友好

除了对杠杆率的严格控制,相比日本,德国还有其他一些优势:一是产业结构,二是地缘关系。

日本和德国都是制造业和科技大国,但两者的产业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在日本,房产和金融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但在德国却不是,德国炒房基本没有前途,买股票也只能获得比较有限的回报,唯有做实体经济才是容易成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德国还有欧盟这个巨大的内部市场,欧盟的一体化和欧元统一货币的使用,更是给德国带来了日本绝不会有的优势:统一的欧洲市场让德国产品有了更多的销量;南欧国家低迷的经济又拉低了欧元汇率,为德国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德国不是没被割韭菜,德国是靠着更理智的货币政策(德国人深知货币不会创造价值)和独特的先天优势(运气),才度过了这场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