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绍波/画

朱光/文

昨晚率先在建投书局揭开书展序幕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议题是“家园”,中国作家马原的家园“要素”是辽宁乡村农场、西藏风土人情和西双版纳的姑娘;挪威作家雅各布森的家族命运有着一代代的“复刻”;日本作家角田光代则以书为家园,她的生活由对书的感触构成……各国作家分享各自家园故事的同时,还有上海听众、读者共同参与,于是,个人的家园成为“共同的家园”,书展的首个活动举办地,成为书展打造的第一个“城市文化会客厅”。今天起,无论是主会场,还是遍布全城的100个分会场,乃至遍及长三角和其他城市的50个外地分会场,都成为书友呼朋唤友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书友在书展开幕前最忙的事,是张罗书展票子。对自己能赶在书展上参与签名售书,读书人自然倍感光荣,而5元或10元的书展票子价格亲民,作者通常都买上二三十张,“总归要邀请朋友来捧场”。书友还热衷“互相捧场”、跨界“搭伴”,例如徐根宝和许晴会为曹可凡签售《可凡倾听——一五一十》站台,戏曲名家尚长荣与电影导演郑大圣等将联袂为《皮黄春秋之尚长荣京剧电影连环画》登台亮相。如今,书展也不单纯是作家的场面,台湾影视剧明星王耀庆业余时间致力于拍摄有专业建树的“职人”,还拍成纪录片并落成文字为《耀庆职人访谈录》;歌唱家王宏伟也透露有新书新碟发布,《西部放歌》成为他最新代表作,现场还拉来另一位歌唱家方琼助阵;越剧名家茅威涛虽然没写书,但也有回顾其唱腔艺术的新碟《返场——茅威涛从艺40周年特辑》。

新民晚报记者穿行在上海大街小巷,用文字与镜头选取近年来上海具有代表性的100个最新、最美、最经典的地标胜景结集而成的《阅读上海100胜》,也将在报庆90周年前夕在书展上首发……凡是尊重书、喜爱书的人,都会把全国最受书迷欢迎的上海书展作为新作的“亮相”动作——在戏曲里,人物甫一登台,都会来个“亮相”:动作定格,亮出姿态,既便于观众辨清人物特征,又有助于长自家威风。

上海书展格外伸出双臂,拥抱来宾。除了香港书展,上海书展是内地唯一面向读者开放的阅读嘉年华。与上海书展齐名的北京书展,业界长期倾向于定位“图书订货会”。在网络还不发达之时,书籍选题事关半年生产目标,故而,每半年会在北京、上海这一北一南两大都市举行“图书订货会”,旨在业内交流信息、预测趋势,从而制定下一个“半年计划”,因而1月举行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和8月举行的上海书展,成为“业内兵家必去之地”。但随着网络信息沟通的即时有效跨地域,“订货会”的功能逐渐弱化,嘉年华的气场愈发强大。而只有上海书展从创建之初就兼顾了读者需求,从而日益发展壮大,这也是它每年都扩大分会场数量的底气。加之,“美上了天”的上海中心朵云书院、连崇明岛也有的农家书屋、在苏州和重庆等地都有分店的钟书阁……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如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出去、传输精神营养的实体书店,让“最美”不仅停留在建筑外观,也渗入到精神世界。

其实,每一个实体书店等分会场,也是一个“城市文化会客厅”。正如法国沙龙文化兴盛之时,大户人家的会客厅就是“朋友圈”社交核心地,戏剧家、文学家、美术家等文艺大咖在此汇聚,如萧伯纳那样“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了之后就有两种思想”。“沙龙”是法语音译,意译就是“客厅”。上大教授葛红兵早在公共文化领域就倡导“把社区图书馆变成大家的文化客厅”,促成了不少面积不大但是由社区居民自发捐书、自行管理的“社区图书馆”。而书展让更多文化名人、公众人物也参与到引领悦读体验的风尚之中,让以书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在主会场、分会场,乃至手机客户端呈现——新推出的“上海书展”微信小程序,还将成为1200多场遍布150多个“客厅”的“活动指南”。

上海书展的能量,正在辐射到“城市文化会客厅”。我们期待,书,最终能融入每一个家庭的大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