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帝国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和其家属自由居住。

1843年7月,两国代表在虎门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同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此后,外国商人纷至沓来,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广东、福建等省国人亦纷纷拥入上海。未几年,便形成华洋杂居之局面。煤油灯、电报、电灯、缝纫机等各种西方生产之物品大量进入上海,在沪国人由嗤之为奇淫技巧到广泛接受并使用,很多亦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

自行车,也在上海滩,横空出世。据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记载,上海已经出现自行车,“一人坐在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不独一人见之,相见者多亦”。当时,国人所见,多是人抬的轿子,或者骑马、骑驴,突然出现这不吃饲料,且不出汗,不知疲倦之物,自是稀奇的很。当时,骑自行车者,多是金发碧眼的洋人,在外滩转来转去,未过几年,绅商等有钱的华人家庭赶时髦,买自行车者渐渐多了。

1897年,上海已经有几百辆自行车。当年,公共租界举行了自行车比赛。还有三个洋人骑着自行车,环球旅行进入中国,历经汉口、芜湖、苏州等地,各地百姓纷纷驻足观看,甚是稀奇。抵达上海,在沪数百洋人骑自行车出城迎接,华人蜂拥而至,场面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年,《申报》断言,自行车如此方便,必将风靡上海。

起初,骑自行车的华人多是男子。沪上青楼女子,常引时代潮流,买自行车在街道骑行,还拍摄骑自行车的照片。此后,家境殷实的良家女子,也以拥有自行车,骑自行车为时髦。

1911年,上海市邮政局从英国购买百十辆自行车,邮递员骑自行车投递信件。此后,许多政府机关也开始为职员配备自行车。上海街头的自行车就越发多了。

自行车的广告也出现在报纸上,有“构造特殊、骑乘安全、风行全球、到处欢迎、用以代步、经济便利”,简单粗暴,通俗易懂。当时上海常见的自行车品牌,有“三枪”、“飞利浦”、“兰苓”、“海格利斯”等。

1946年,上海有自行车108226辆,1947年,有191907辆,可谓增长迅猛。

49之后,上海生产了“永久”、“凤凰”牌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