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 能够让人 变聪明

你会相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厅哥告诉你

当然不能信

近日

广州番禺警方侦破一宗

推销、贩卖名为“聪明药”的精神科药品案件

抓获涉案人员7名

缴获管制类精神科药品约7000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中旬,番禺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人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推销、贩卖名为“聪明药”的精神科药品。接到报警后,番禺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前往展开调查处置。

经深入调查,专案组民警发现该销售团伙利用微博、微信和QQ添加陌生人好友,对象多为在校高中生、大学生,他们 声称该“聪明药”能帮助学生集中精神上课、认真学习

通过仔细分析,专案组民警发现,该 “聪明药”是含有哌醋甲酯成分的“利他林”药品 ,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用于改善多动症等症状。根据《2013年中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属我国 第一类精神药品 ,是严格的 处方药 ,在使用上有严格的限制。正常人滥用该药,会形成药物上瘾,甚至出现人格幻象,最终导致心理和神经衰竭崩溃。

5月23日,在广州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及相关警种的大力支持下,番禺警方开展统一收网行动。多个抓捕小组分赴中山、北京和浙江绍兴等地,一举抓获了李某、陈某等7名涉案嫌疑人。经审讯,李某(男,33岁)、陈某(女,30岁)等7人对其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供认不讳。

目前,李某等人已被番禺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其实“聪明药”案件

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妈妈想帮女儿提高成绩

结果把女儿推向吸毒的深渊

高三女生田静(化名)接过妈妈递来的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片。

妈妈说这是“聪明药”,能提升她的学习状态。她想想不断下滑的成绩,又想想那些无论如何都没法静下心来完成的物理题,混着水把药片吞了下去。

吃了药,摊开书,田静的心思还是扎不到课本里。尤其是最难学的物理,做题时还是没思路。最初,她每天早晨上学前吃一片,觉得变化不大。两三个月后,服药量变成了每天两片、三片,早上出门前、晚上回家后各吃一次。田静感觉自己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听完物理课,做做练习,很容易就学会了。

服药两个多月后的那次月考,田静考进了班级前十。

这药那么厉害

孩子如果经常吃

岂不是可以迅速“走向人生巅峰”?

当然不是!

服药一个多月后,田静开始掉发、失眠,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

高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妈妈发现了这些异常,让田静停了药。可停药后,她开始头疼、恶心,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课又听不进去了,看书、做题也不行。

田静没去医院检查,想要说服妈妈让自己重新吃药,但被拒绝了。为了吃药,说话轻声细语、从不跟父母吵架的田静,开始和妈妈大声争吵:“当初是你给的我这个药,现在为什么不让我吃!”

田静妈妈禁止田静服药后,田静忍不住,自己到网上找药、买药。她输入关键词利他林,在某个百度贴吧一连串的帖子中看到一个QQ号,加了好友。

药房里平均20元左右一片的“利他林”,卖家开价每片100元。第一次,田静只买了3片,没敢留家里的地址,让卖家寄到了放学路上常去的文具店。

和以往的白色药片不同,袋子里的药是粉红色的。回家吞下后,田静有了头疼、恶心等第一次服药时没有过的症状。询问卖家时,对方说这些都是“不同生产厂家”引起的差异。

渐渐地,她彻底离不开这种粉红色的小药片了,服药量从每天一片变成了两片、三片,高考前一个月左右稳定在每天四片,高考当天一下吃了五片。

她开始向父母要钱买药,编造了学校交费、外出游玩等各种理由,有时要五百,有时要一千。

高考结束后,已默认女儿服药的田静妈妈将孩子带到医院。医生检测后发现,田静行李箱中的粉红色药片有七成左右苯丙胺类物质。也就是说, 那根本不是“聪明药”,而是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命,俗称摇头丸。

副作用大会上瘾

医生:和吸毒一样!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科主任

这种所谓的“聪明药”,真正的商品名称叫“利他林”“专注达”,跟冰毒成分苯丙胺,有相似化学结构,成分差不多。越吃会越上瘾,剂量也会越来越大,非常危险,切勿随意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注达”是一种处方药,同时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在医学上该处方药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综合征等。

女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买这种药呢?原来她听说这种药,能够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提升“智力”,对于正在上高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好东西”。

高二学生发传单赚钱

偷吃了半年“聪明药”

刘涵(化名)是梅州市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2018年上半年,他在网上看到了“聪明药”这种东西。出于好奇,刘涵查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考虑了好几个月才买的。”他是去年9月开始吃药的,那时他刚刚升上高二。刘涵说,即将高三,他的压力非常大。

刘涵并不相信“聪明药能让人变聪明”,但他觉得对于提高专注力、精力很有帮助。一开始,刘涵买的是利他林,但是利他林一粒30元的价格,他实在负担不起。只好改成阿莫达非尼,“因为便宜,一粒8元,吃了还很提神。”

刘涵可支配的钱不多,他瞒着父母,偷偷去发传单赚药钱。

吃了半年多的药,“每次的药效管四五个小时,吃了就非常精神,学习起来很有劲。”不过,刘涵也渐渐感受到了一些“副作用”,比如口渴、睡不着觉和体能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聪明药”的学生与记者的对话

世上没有后悔药

同样也没有聪明药

长期服药损伤大脑

聪明反被聪明误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医学博士牟晓冬表示,所谓的“聪明药”,利他林(哌醋甲酯)是中枢兴奋药,一般在治疗注意力缺陷综合征(ADHD,即多动症)时,会用来提高注意力。阿莫达非尼是一种抗抑郁的药物。它们属于一类精神药品。

对于这类药物,医院管理非常严格,即俗称的“红处方”类药物。牟晓冬说,“必须由医生诊断才能开具,使用特殊病历,并由医生盖麻醉章,本人取药、代取都需要出示户口本。”

那么,这种药是否真的能让人变聪明,有没有副作用?“有人说它能提高注意力和精力,提高成绩。它确实可以,如果是以记忆为主的科目,可能会有帮助。” 牟晓冬说,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能证明吃了这类药物会变聪明,更多的是适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牟晓冬介绍,这类药物按医嘱短期服用对人的影响不大,但若是长期服用,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严重的话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以后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很难保证你从网上买到的这些药是否可靠。”牟晓冬表示, 有卖家用摇头丸冒充利他林售卖的情况, 这就非常危险。“服用这些药的人因为竞争压力、学业压力,采用这种作弊的手段来希望获得成功,但最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下面再来看看

那些曾经打着“聪明药”旗号的违禁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FOCU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4月3日,钱江晚报《“聪明药”流行,吃了真能让人聪明?别信!》报道中提到的“聪明药”——“FOCUS+”。

1

盐酸哌甲酯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3月份,看看新闻《妈妈亲手给高三女儿喂药,2个月考到前十!医生:赶紧停,这是让她吸毒!》报道中提到的“聪明药”——盐酸哌甲酯片。

1

利他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2月20日,新京报《会上瘾的“聪明药”》报道中提到的“聪明药”——利他林。

看到这里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

图中有些药品明明是正规厂家生产的

难道购买也违法?

这里我们就要引出两个概念

处方药非处方药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及其购买区别: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发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

也就是说

通过任何 非正常途径购买处方药

都属于 违法行为

是药三分毒

无论是哪一种药品

用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当然也不会有“聪明药”

玩弄歪门邪道

最终只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成功的途径只有一条

那就是辛勤的付出

来源 | 平安广州、广东禁毒、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