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千里来相聚,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这篇文章,我是可爱的冬幻,请多多指教。

很多恐怖、侦探、推理、犯罪小说或影视作品,都喜欢从恐怖童谣里取材。还有现代的不同系统(快穿)、不同游戏世界(场景/闯关式无限流)之类的小说,都可以用一首恐怖童谣来支撑其中的某个世界,或作为故事线。

所以今日小编就想收集一些恐怖童谣,然后网上一查,发现有名的恐怖童谣很多都出自《鹅妈妈童谣》,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本英国民间的童谣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谁杀死了知更鸟

谁杀了知更鸟?是我,麻雀说,用我的弓和箭,我杀了知更鸟。谁看见他死去?是我,苍蝇说,用我的小眼睛,我看见他死去。谁取走他的血?是我,鱼说,用我的小碟子,我取走他的血。谁为他做寿衣?是我,甲虫说,用我的针和线,我会来做寿衣。谁来为他掘墓?是我,猫头鹰说,用我的凿和铲,我将会来掘墓。谁会来做牧师?是我,乌鸦说,用我的小本子,我会来做牧师。谁会来当执事?(又译: 谁来为他记史?)是我,云雀说,若不在黑暗中,我将会当执事。谁会来持火把?是我,红雀说,我立刻拿来它,我将会持火把。谁会来当主祭?是我,鸽子说,我要哀悼挚爱,我将会当主祭。谁将会来抬棺?是我,鸢说,如果不走夜路,我就会来抬棺。谁来扶棺? (又译:谁来提供柩布?or谁来负责棺罩? )是我们,鹪鹩说,我们夫妇一起,我们会来扶棺。谁来唱赞美诗?是我,画眉说,站在灌木丛上,我将唱赞美诗。谁来敲丧钟?是我,牛说,因为我能拉牦,我来鸣响丧钟。所以,再会了,知更鸟。空中所有的鸟,全都叹息哭泣,当他们听见丧钟,为可怜的知更鸟响起。启事告所在有关者,这则启事通知,下回鸟儿法庭,麻雀将受审判。

注:知名的英国童谣,出自《鹅妈妈童谣》。讲述的是犯罪与被审批的故事。知更鸟被麻雀杀死,苍蝇目睹了一切,鱼取走了它的血。最后,麻雀将在下回的审判中受审。

有小说引用这童谣说的是麻雀不是真凶,结果麻雀也被杀害了,隐藏的另一层意思:知更鸟出事到被杀前这段时间,围观者麻木不仁,知更鸟死后才开始悲伤哀悼。

2.十只兔子

大兔子病了,二兔子瞧,三兔子买药,四兔子熬,五兔子死了,六兔子抬,七兔子挖坑,八兔子埋,九兔子坐在地上哭起来,十兔子问它为什么哭?九兔子说:五兔子一去不回来!

注:也是出自《鹅妈妈童谣》。这也是很有名的童谣,网上解说的有很多个版本,这里摘录其中一个。

大兔子病了,二兔三兔去看,然后三兔子就去买药,得出的药方是要用四只兔子来熬,四兔子第一个被害。然后五兔子死了,也就是第二个被害者。接着六兔子抬,一只兔子怎么抬,所以可以理解为被抬(接下文就是七八兔子抬),所以这是第三个被害者。七兔子负责挖坑,八兔子负责埋,都免遭一死。九兔子坐在地上哭起来,因为药方要四只兔子,按顺序下一个死的就是它。十兔子问它为什么哭?说明十兔子不知情。九兔子说:五兔子一去不回来!这里五兔理解为五只兔子,因为用了四只兔子做药引最终大兔子还是会病死,这全是二兔和三兔的阴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十个小黑人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青鱼吞吃血斑斑,四个只剩三。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注:也是出自《鹅妈妈童谣》。这首童谣也被很多小说、影视引用,比如《无人生还》这部小说中的最关键线索就来自于它。另外,它还开创了一种模式:凶手按照童谣的顺序规律来执行杀人计划。

4.染血的玛利亚

男孩可以玩什么?    青蛙、蜗牛,还有小狗的尾巴。     女孩可以玩什么?    砂糖、平底锅等等的好东西。     那我呢?我可以玩什么?    可以玩很恐怖的游戏喔!

注:出自《鹅妈妈童谣》。耶稣的生母,基督宗教的信仰人物就是圣母玛利亚。“玛利亚”可指代神圣、圣洁、美丽,不可侵犯。然而染血的玛利亚,那就是被侵犯了…

5.血腥玛莉

啪喳啪喳喀嗤喀嗤咕叽咕叽,裂开了。   啪喳啪喳喀嗤喀嗤咕叽咕叽,断掉了。   心脏拿过右手小肠拿过左手,放下头颅放下肝脏,玛莉拿起蓝色的眼珠在看着。  啪喳啪喳喀嗤喀嗤咕叽咕叽,裂开了。   啪喳啪喳喀嗤喀嗤咕叽咕叽,断掉了。  肺脏拿过右手肾脏拿过左手,放下舌头放下鼻子,玛莉割下挂着耳环的左耳朵。  玛莉阿玛莉阿,   穿著红衣的玛莉,留着金色长发的玛莉,戴上割下的耳环。   玛莉阿玛莉阿,   穿著红衣的玛莉,有着绿色瞳孔的玛莉,收下挖出的眼珠。  玛莉阿玛莉阿,   穿著鲜血沾红衣服的玛莉,拿起锯子与菜刀转过身。   拿着空洞的没眼睛头颅,出现在你家的院子里。

血腥玛莉在西方恐怖传说中有50多个版本,有说她是女巫,有说她是致残的新娘,有说她是嗜血的预言者。摘录其中一个:

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爱上了一位来到古堡中的年轻男子,男子长相英俊,谈吐优雅。五天后,男子离开古堡并表示有天会回来,希望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依旧美丽动人。

然而,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因思念而日渐消沉。女管家听说少女的血可以让人精神振作恢复美貌,于是杀死了家里最年轻的女仆,把她的鲜血给李·克斯特伯爵夫人饮用,并用鲜血淋浴,就这样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人也变得越来越美丽。

为了维持自己的美貌,李·克斯特伯爵夫人每天都在杀害年轻貌美的少女,直至大革命爆发,李·克斯特伯爵夫人被活活地烧死在自己的浴室里。

6.妈妈杀了我

妈妈杀了我, 爸爸吃了我, 兄弟姐妹坐在餐桌底下, 拣起我的骨头, 埋在冰冷的石墓里。

找到一个版本的故事如下:

一位继母杀了小男孩并冤枉说是女儿不小心杀死了他,还把男孩煮熟了给男孩的父亲吃。女孩很伤心,把男孩的骨头埋在了树下,骨头被掩埋的地方生出了一只小鸟,小鸟飞到外面就开始唱这支歌。后来小鸟分别到了金匠、鞋匠和磨坊去,每个商铺的主人都要求再听一次小鸟的歌声,小鸟向每个人分别要了一条金链、一双鞋子、一块石磨,唱完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又开始唱这支歌。

第一次唱的时候,他把金链送给了自己的爸爸,第二次唱的时候把鞋子总给了自己的妹妹,第三次唱的时候,在屋子里怕得不行的继母跑了出来,小鸟把磨砸在了恶毒女人的头上。一阵烟过后,小鸟又变回了小男孩,和爸爸、妹妹幸福生活在一起。

7.莉琪波登拿起斧头

莉琪·玻顿拿起斧头,砍了她爸爸四十下。当她意识到她做了甚么,她砍她妈妈四十一下。

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

19世纪美国麻省,瀑布河城银行家安德鲁波登33岁的女儿莉琪波登突然对自家女仆呼喊,惊叫自己的父亲遭人用斧头砍死在屋内,医师、邻居等人闻讯陆续赶到,众人进一步发现莉琪的继母也被利斧击毙于二楼。消息一传开,不少人认为传闻和继母一直处得不好的莉琪有行凶动机,然而缺乏有力的证据和目击证人,法庭上淑女形象的莉琪波登看起来无助而纤弱,更是赢得全以男性组成的陪审团同情,最终司法做出了无罪开释的结论,引起舆论哗然。之后,莉琪的故事被传开,她的故事也被写成小说、芭蕾、百老汇、歌剧等。

据说被宣告无罪的波登和姐姐共同继承了父亲遗产,卖掉凶宅后远离瀑布河城的是非圈。后半辈子还将大笔财产捐赠予防止虐待动物协会。

8.一个扭曲的男人

一个扭曲的男人,走了一条扭曲的路。手拿扭曲的六便士,踏上扭曲的台阶,买一只歪歪扭扭的猫儿,猫儿抓着歪歪扭扭的老鼠。他们一起住着歪歪扭扭的小屋。

这首童谣描述的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男子,他眼中的一切都是扭曲的、错误的,包括他自己。

可以用来编写精神错乱的故事,如《恐怖童谣:扭曲男与扭曲猫》游戏里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的贵族,他爱上了一个平凡的村姑,当他们终于要踏上红毯携手共度一生的时候,很不幸地那村姑死了。深深的哀痛排山倒海而来,最后贵族疯了。他的精神错乱,深信他的未婚妻总有一天会投胎转世,于是他开始绑架跟他死去的未婚妻年龄相近的少女,而这些少女再也没有回来过…

9.唱一首六便士之歌

唱一首六便士之歌,袋子里装满黑麦;二十四只黑画眉,被放在派里面烤!当派被剥开,画眉开始唱歌;可那不是放在国王桌前,十分可口的一餐吗?国王在帐房数钱;王后在客厅吃蜂蜜面包。女仆奔波花园里,忙着晒衣裳;一只黑画眉飞来,啄走了她的鼻子。

网上找到一个版本:据说这首童谣映射了英国都铎王朝暴君亨利八世的虐妻丑闻,童谣中的“皇后”是其惨遭冷落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一个人啃蜂蜜面包,而被啄掉鼻子的女仆,则直指其第二任妻子安妮,她后来被亨利八世治罪,囚禁伦敦塔,成为第一个被处决的王后。

10.妹妹背着洋娃娃

妹妹背着洋娃娃, 走到花园去看樱花,娃娃哭了叫妈妈, 树上的小鸟在笑哈哈。娃娃啊娃娃为什么哭呢?是不是想起了妈妈的话,娃娃啊娃娃不要再哭啦,有什么心事就对我说吧。从前我也有个家,还有亲爱的爸爸妈妈,有天爸爸喝醉了,拣起了斧头走向妈妈,爸爸啊爸爸砍了很多下,红色的血啊染红了墙,妈妈的头啊滚到床底下,她的眼睛啊还望着我呢。爸爸,妈妈,为什么呀?为什么呀?然后啊爸爸叫我帮帮他,我们把妈妈埋在树下,然后啊爸爸举起斧头了,剥开我的皮做成了娃娃,埋在树底下陪着妈妈。

注:又名《花园里的洋娃娃》,网上流传有许多个版本,有说是台湾童谣《妹妹背着洋娃娃》改编,有说是跟日本恐怖故事有关。

流传最广的是一位原名叫北村玉上的妹妹,是一位将军外房妻子的女儿,越长大越丑,家人都不敢亲近,唯一能陪伴玉上的只有那一脸笑容的娃娃。最终在她十五岁时,因自卑与厌世之感,在自己的房间内上吊自尽了。平日里,没有人会进她的房内,就这样,直到尸体头发由腰长到地板,衣服由白变为暗红,才被她的母亲发现。

母亲一直无法忘记当时的情景,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最终也忧郁而死,临走前依还抱着娃娃,好像是自己就要跟着女儿一块去了……

之后,那房间总会传出声音:“妈妈…我真的好寂寞。”房间里只有白脸微笑娃娃。为了平息人们的恐惧,将军派雕工将娃娃的脸雕刻成猫脸,为了不让它发出声音还不准刻嘴。那后来,经过一连串的战乱,身为洋人眼中的古物娃娃,被辗转卖到另一个女孩家,天女孩背着娃娃到后园玩耍忽然听到诡异笑声…

11.笼子缝笼子缝

笼子中的鸟儿,无时无刻都想要跑出来。就在那黎明的夜晚,白鹤与乌龟统一的时刻。背后面对你的是谁呢!(又译:朝着你背后的那个人是谁?)

注:日本有名的童谣,也有几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说小孩玩游戏,鬼小孩在中间蒙起眼睛蹲着,一堆小孩围着鬼唱这首童谣,唱完的时候,若是鬼小孩猜出正背后谁面对他,就换他当鬼,也就是要代替笼中的鸟儿当替死鬼。

另一个版本:有个叫做鹤的女孩和一个叫做龟的男孩,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在15岁成为恋人。某天夜里他们避开人群在幽会,不小心一起掉进了深井中。不过男孩还挂在井边,并被女孩抓住了脚,如果掉下去就爬不上来了,所以男孩踢开女孩,最终被救起。10年后,男孩喜欢上一个美丽的女孩,一起幽会时,出现了10年前一样的场景。但这次男孩抓住了女孩的脚,结果女孩却流着泪消失了,龟就这样掉进了井里,耳边响起了这首歌。

12.嫁衣

妈妈看好我的我的红嫁衣不要让我太早太早死去妈妈看好我的我的红嫁衣不要让我太早太早死去夜深你飘落的发夜深你闭上了眼这是一个秘密的约定属于我属于你嫁衣是红色毒药是白色嫁衣是红色毒药是白色妈妈看好我的我的红嫁衣不要让我太早太早死去妈妈看好我的我的红嫁衣不要让我太早太早死去但愿你抚摩的女人流血不停一夜春宵不是不是我的错但愿你抚摩的女人正在腐烂一夜春宵不是不是我的错

注:幸福大街乐队阿飞(吴虹飞)唱的一首歌。看歌词就很压抑恐怖了,所以网传了各个版本的故事,摘录其中一个。

一个女大学生和她的男友十分相爱,但在她把自己的身体献出去的第二天,那个男人抛弃了她。于是,她穿着一身红嫁衣,自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翻绳谣

翻翻翻花绳,绕上手指打好结。拉住线,勾出形,翻的花样真逗人。你翻一个大鸡爪,我翻面条一根根。你翻一张大鱼网,我翻一个洗澡盆。你翻飞机降落伞,我翻剪刀和花瓶。翻呀翻,翻翻绳,赛赛我们的巧手儿。

注:没找到出处,不过翻花绳是我国民间流传的儿童游戏,所以这童谣应该也来自民间。至于为什么是恐怖童谣,找到一个版本是这么说的:

从前有一对双胞胎小男孩,总是呆在一起玩花绳,但是他们没有爸爸,他们的妈妈为生活所迫沦为妓女,后来有一天她妈妈搭上了一个变态男人——喜欢虐童,那个男人有一天去他们家时见到了这对长得很可爱的双胞胎,变态心性顿起,于是就趁着他们的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来到他们的家里把他们残忍的杀害了!当时两个小孩就在玩花绳,变态男人的杀人手法还特别恶心!据说事故现场,小孩被吊起来,肠子什么的垂下来,下面盛了满满的两盆血,整个被掏得七零八乱。大鸡爪就指手,面条指肠子,大鱼网指被绳子吊起来,洗澡盆就是两盆血,飞机降落伞和剪刀花瓶隐藏着男人用剪刀把他们的肚子剪开,并把他们的内脏掏出来抛在地上,最后用花瓶把心脏装起来。

14.布娃娃

天上的星星眨呀眨,路边有一个布娃娃。布娃娃,布娃娃,你为什么不回家?是不是你没有家,没有爸爸和妈妈?布娃娃,不要伤心不要怕。让我借给你一半妈妈,和你共同拥有一个家。让我借你一半爸爸,和你共同拥有一个家。

注:不知出处,找到一个故事版本:

一个俄罗斯男人,他有个奇怪的爱好——盗取女性尸体。他把这些女性尸体打扮成洋娃娃和泰迪熊的样子,独自一人与它们一起生活在俄罗斯西部距离莫斯科200多英里的下诺夫哥罗德市,他甚至还睡在一个棺材里。据说他曾挖开了750多个坟墓,直到某一天被突然来到他家的父母发现并报了警。

15.恐怖童谣

一个两个三个小朋友四个五个六个小朋友七个八个可爱小朋友一起手拉手玩雪球一起手拉手玩雪球一本图书看到第八页一首歌谣唱完第四句一颗糖果只咬了半口还剩五个小朋友一双拖鞋弄丢了一只一部法典背完第二卷一把猎枪子弹已上膛还剩两个小朋友一个故事还没说开头一个小朋友睁开眼

注:明侦2其中《恐怖童谣》的歌曲。

故事讲的是天使孤儿院里的老院长和8个孩子,其中只有院长的儿子穿着漂亮衣服还不用出去乞讨,并且每天有一个小伙伴陪他玩耍。某一天,院长的儿子失踪了。院长觉得剩下的七个孤儿都是凶手,于是把他们都杀死了。只有年幼的甄公爵躲了起来并目睹了院长的杀人过程,然后受到的冲击太大,得了精神分裂症,一个人分裂出8重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要靠聚集才有力量,小编不才,却愿与诸位分享,咱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