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涨价潮蔓延至共享充电宝,充电一小时收费1元的时代彻底终结。“共享充电宝大涨价”近日冲上热搜,最高收费标准可达8元/小时,远高于共享单车。8月26日,南都记者走访广州、深圳两地的医院、网咖、购物中心等重点投放区域发现,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的收费标准多为2至3元/小时,部分品牌在医院、热门商场可达到6元、4元/小时。

目前,经历过一轮市场洗牌、倒闭潮后,共享充电宝市场形成街电、小电、来电、怪兽“三电一兽”的格局。相比于运营成本高、急于提价收窄亏损的共享单车企业,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已宣布实现盈利,日子似乎比共享单车好过。然而,不难盈利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为何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集体涨价,有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如同共享单车发展初期抢占市场,共享充电宝企业进入疯狂烧钱抢点位阶段,商家分成、地推等隐性成本又不断上升,与此同时行业整体融资困难,因此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享充电宝在人流量大的区域涨价至1小时4元。

告别1元时代, 共享充电宝真的涨价了

南都记者近日在深圳、广州、佛山三地走访时发现,各品牌共享充电宝在不同场景的收费标准各异。电影城、商场、便利店内,“三电一兽”的价格多为2至3元。但在部分人流量集中的医院和商场内,部分品牌的收费标准可达到4元/小时,甚至6元/小时。

有业内人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行业发展初期,大家的收费标准是1元每小时,随后上涨为目前较为普遍的2至3元每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别一元时代,共享充电宝的涨价也引起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与共享单车套路一致,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后,涨价以提升利润。也有网友称,平时只会在应急时使用,涨价后会随身携带充电宝。

与共享单车相似,共享充电宝也开始走涨价路线。

在共享单车混战的2017年,乘着共享经济风口出现的共享充电宝受到资本青睐,屡获融资。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3月以来,仅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小电科技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接着,来电科技获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怪兽则获小米科技、高瓴资本等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街电则被聚美优品看中,2017年5月获3亿元投资。彼时共享充电宝虽受到王思聪的嘲讽,但人们很快即意识到,与共享单车的高造价、高运营成本相比,共享充电宝可谓是“轻资产”。南都记者此前报道,移动电源主要由电芯(电池)、PCB电路板、外壳、数据线四大部分组成,一块6000毫安的共享充电宝成本约为40元,可循环使用,单次使用成本较低。对此,外界也认为共享充电宝实现盈利并不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狂抢点位,隐性成本上升

资本对共享充电宝的追逐并未持续太久。2017年10月11日,首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倒闭。进入2018年,头部企业已较难获得融资,这一赛道逐渐冷却。不过,另一方面,除来电宣布盈利平衡外,聚美优品2018年财报显示,新业务的净收入从2017年的7373万元上升至2018年的8.8亿元。街电是拉高聚美新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扭亏为盈,税前利润达到1.27亿人民币。

比共享单车容易实现盈利的共享充电宝为何要涨价?聚美优品2018年的财报虽然显示街电已实现盈利,但在2017年获得融资的来电、小电、怪兽等也在去年下半年发力,争抢市场份额。有共享充电宝从业者告诉南都记者,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盈利与点位的多少相关,尤其是人流量大的优质点位,如酒吧、KTV、医院等。如今,整个行业进入疯狂抢点位阶段,类似于共享单车初期抢市场,在全国各大城市铺设机器。

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为抢占更多优质点位,共享充电宝企业不断提升商家的分成。上述人士提到,商家分成现已达到70%,甚至是80-100%。

即便在高分成的情况下,商家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并不高,且掌握较多话语权。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而言,成本主要集中在地推、商家分成或入场费以及设备等三方面。该人士称,商家分成、入场费等提高后,共享充电宝企业为增加收入而提价并不奇怪。“这次涨价其实也是在试探用户。”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企业的提价策略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美团最新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共享单车部分增加了骑行费及订购费,以及较2018年同期录得较低的物业、厂房和设备折旧使其亏损收窄。

“如果商家分成能降下来,共享充电宝企业数月即可盈利。”该人士称,目前来看,盈利期在一年以上,能够活下去显得更为重要。他还提到,经过此前的竞争,行业将在明年迎来较大的调整。

值得关注的是,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团将在全国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在与商家沟通、谈判中具有天然优势的美团入局,共享充电宝市场或将再次迎来大洗牌。

采写:南都记者 黄培?马宁宁 实习生 李俊强 管宇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