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经济周转不灵的时候,可以有各种合法便利的贷款方式,古人也有他们质押抵款的地方,那就是当铺。

常看古装剧的小伙伴对其中经常出现的典当行一定不陌生,这个典当行就和古时候的当铺很类似啦!

“典当”可追溯到一千八百年前

“典当”这个方式最早被称为“质”,解释为“以物相赘”,而其中“赘”则是“以物质钱”的意思,所以“典当”就是用物作为抵押换取钱财的方式,不过不同于买卖,它还有赎回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典当”二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后汉书·刘虞传》,其中描述“虞所贲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讲的是刘虞想要把受赏的财物“典当”给外族,结果全被公孙瓒抢夺了。可见,中国的典当历史至少已有一千八百年。

“典当”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典当”萌芽于两汉,兴起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五代,到宋朝正式出现“典当行业”,街上随处可见“当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南朝佛教寺院“寺库”质钱活动的兴起和流行,唐朝时就有了专门从事“抵押贷款”的借贷行业。那时对它们的称呼还很杂乱,“质库”、“柜坊”还有“寄附铺”都是对这一行业的称呼。可以换取钱财的物品也非常多样,衣服、家具、房屋包括家畜都可以作为抵押品换取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宋朝时,“典当”正式用于称呼这个行业,从事典当业的人也有了专门的称呼“朝奉”。当时的当铺行业极盛,《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看到当街的当铺,而且当时呈现出官方典当、私人典当以及寺庙典当,三类典当行并行经营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典当行业进一步繁荣。从事典当的商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山西和徽州从事这一行业的极多,甚至有谚语说“无徽不典”。此时,当铺的管理和经营水平越来越高,据记载,乾隆年间的当铺有一万八千多所,每年光典当税都能收到九万两白银,嘉庆年间更甚,两万多座当铺,年税高达十二万五千两。

当铺的格局其实很有意思,别人做生意恨不能把门槛设得越低越好,但这当铺很不一样,进门之后看不到柜台,先是一堵挡得严严实实的高墙,墙上写着大大的“當”字,绕过高墙,又是比人还高的柜台,柜台和大门之间还会横上一块“遮羞板”。这来当东西的人,必须把东西高高举过头顶,才能递到柜台中伙计的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般“阻拦”其实是有用意的,要说这“当铺”可是个类似“保险库”的存在,质押期满之前所典当的东西都是要帮人妥善保管的,若是出了差错赔偿金也是不小的,所以这高墙和高柜其实都是为了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高柜和“遮羞板”则可以帮忙挡住来人的视线,不会泄露账本、估价以及客户信息等隐私,而且“居高临下”,也有利于伙计议价。

一般能来典当的都是急需用钱的人家,所以进了当铺的门开多少价基本就是任当铺来报了。

有时当金只能开到当品本金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但是利息却出奇的高,如果当金不足百分之五十,利率每月一般就得两到三分,更有甚者月息可高达六分。如果到期当品无法赎回,则成为“死当”归当铺所有,当铺对它有完全的处置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当铺还有“三不当”的规矩,即“神袍戏衣不当,旗锣伞扇不当,低潮手饰不当。”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拿死人的寿衣、殓服等晦气之物、或是压根卖不出去、自己也不打算赎回的废物来当,提前把一些没事找事的人拒之门外,也就减少了当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