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质量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梳理近年来频频的曝光楼房倒塌事件,不难发现公众关注焦点通常在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谴责黑心开发商、质疑房屋安全监管部门等方面。8月28日,深圳罗湖区一居民楼倒塌之后,网友围观话题却“别有新意”,不仅展现了新词“塌区房”应运而生的炒作狂欢,更展开了一场舆论跑偏和舆论纠偏的激烈拉锯。

1、坏事变好事?拆迁概念加速

但凡进入公众视野的舆情事件,不论其起因经过结果如何,都必然会引起一番群情激奋的审视检阅和习惯性的质疑批判。在央视新闻一开始爆料“广东深圳市罗湖区一栋楼房坍塌”的时候,尚不明确是否有人员伤亡,广大网友更不知道现场除警察与治安人员、附近居民和媒体外,还聚焦了不少房地产中介人士,期盼平安、吐槽豆腐渣工程成为此时网络舆论场的主导话语。

但随后议题发生了偏离,与官方通报所幸平安以及事故原因实为“房屋土层较差,桩身遭暗渠冲刷腐蚀”相比,媒体报道“房价反涨60万”、“中介炒起拆迁房概念”的消息显然更加吸引眼球。事件核心——最具公开性的5W完全被忽略,公众话语开始走向娱乐和戏谑,网友@今天的晚安呢 表示,“住户一脸惋惜的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窃喜”,网络名词“塌区房”新鲜出炉。

2、现实需求,外部纠偏和自我纠偏平衡舆论场

官方用不到12小时的时间即查清事实并三度进行舆情回应,但也没能阻止小道消息和一些谣言的传播。值得欣慰的是,民间舆论场普通公众的自我纠偏很快形成,即便这些不会以同样的声量再次传播,总会对另一小部分人产生影响,减少几分想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纯依靠自我纠偏显然难以实现匡正舆论的目的,外部比如媒体的舆论纠偏无疑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深圳楼房倒塌原因公布之后,证券时报在“老旧房屋坍塌,就能加快旧改吗?”一文中表示,深圳商品房城市更新项目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南方日报发文“房子塌了,房贷要不要继续还?”称“业主应当向开发商主张赔偿,但应偿还银行贷款;也可以选择不解除贷款合同,继续还款”,并称“交易此类房产买卖双方均有风险”。媒体不仅通过发布相关专业信息释疑了网友困惑,还通过评论推动舆论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3、情感转向,拆迁大戏不能掩盖安全追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舆情系统对情感走向的监测分析来看,一开始,基于不同立场下的网友正负面情感相互交织;但在舆情发酵后期,负面情感渐成主导,中立态度一度超过正面情感。由此可见,深圳罗湖一楼房倒塌虽为中介带来了商机,从而引发线上和线下的狂欢一度造成舆论跑偏,但在外部纠偏和自我纠偏的影响下,“拆迁大戏不能掩盖安全追问”终成为主流观点,最实现了话语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