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老年人口比重的逐步增大,养老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且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而随着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养老的主体,老年人对于自己的养老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在我国,居家养老还是主流。但是,从老年人的自身情况、切身感受、需求供给而言,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到底哪个更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概念对比

家庭养老是指老人子女承担经济上的保障义务、情感上的交流义务以及生活上的照看义务。家庭养老是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尤其是是在农业社会时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是的家庭不再承担主要的生产功能,各种社会机构的出现也造成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子女也应依法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此外,虽然在经济保障和生活照料方面社会可以替代家庭,但亲人间的情感交流是不可替代。这也决定了家庭养老作为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不会消失,仍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构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它的专业性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养老服务。常见的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养老院、福利院等,大多是盈利性机构,老年人一般要缴纳相应的费用才可进入机构并享受服务。社会福利社会化和多元化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建设养老事业,机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并将在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机构养老相比于家庭养老,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亲情缺失,但另一方面,子女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往往无暇照顾老人,机构养老提供全天陪护服务,也可以与机构中的其他老年人相互交流减少孤独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点与问题

家庭养老其实并不是狭隘的以家庭为界,而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依托,老年人可以享受社区中的养老服务。如此一来,社区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愿离家的老年人也可以得到专业的护理与照料。

但是,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医疗方面的保障措施无法完善,因此也更适合偏活力的老年人。同时,对老年人的关爱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老年人也需要精神层面的慰藉,一旦子女工作繁忙,与老年人交流减少,而了解老年人自身也缺乏交际,容易产生孤独感或其他心理问题。

机构养老可以减少老年群体的孤独感,且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同时,可以有效缓解子女对父母的养老压力。

但是,我国的机构养老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很多养老机构都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为主,忽视了精神生活。且目前养老服务人才非常匮乏,部分护理人员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考核就仓促上岗,缺乏专业知识,对工作的认同感不高。最重要的是,我国大部分的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对于机构养老还存在偏见,认为子女不孝的老人才会到机构中养老,这方面的观念亟待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老建议

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老人们度过一个美好而充实的晚年。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让更多的人重视养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进而帮助老年人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其次,目前空巢、独居老人不断增多,除了子女应当多回家看看,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社会各界也应积极投入到养老事业建设中,完善空巢老人的家政服务体系。如,由社区安排针对空巢老人的定期跟踪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等。

第三,促进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从现有的养老机构中培养、挖掘人才;将养老服务领域的人员培养任务落实到院校中,鼓励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立行业标准、制度规范,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

最后,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在家庭养老的老人,可以多参加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子女也要定期回去看望老人。对于养老机构来讲,可以努力开发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他们组织各类活动,为他们提供精神方面的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