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沿海拔3500米的大煤沟煤矿向西南,约三十五公里的戈壁深处有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这里是大煤沟煤矿水源井。

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河南小伙孙记东一守就是九年。

井房是2003年建矿时盖的,先后有几任守井人因受不了艰苦条件而辞职。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2010年,河南省上蔡县农民孙应报到水源井上班后,动员儿子孙记东到这里工作。2018年上半年,孙应报身体不适,孙记东的弟弟孙记凯又顶替父亲来到这里。

水源井的工作是枯燥的。对于这里的环境,有人曾这样形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在这里工作,首先面临的是身体的考验。戈壁上风沙大,特别是春季,戈壁上只有稀疏的骆驼刺和沙棘,难以抵挡风沙,风力常常达到5-6级。而到了冬季,晚上气温常常在摄氏零下三四十度,刺骨的寒风不断从门缝里往房子里灌,盖上两床棉被仍冻得难以入睡。

相对于寒冷来说,水源井承受的最大困难是孤独。为排解寂寞,孙记东和父亲在门前种植了一片沙柳,空闲的时候就到林子周围转转,浇水、修剪、捡拾垃圾,细心呵护,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实在无聊的时候,就对着沙柳唱歌或者吼上几嗓子。

“这里除了矿上人员,平时很少有人来,偶尔有放牧的羊群经过,和牧羊人能聊上几句就感到很开心”,谈到日常生活,80后的孙记东苦笑着说:“常年只能和黄羊、骆驼为伍。”

回想起多年前刚到水源井时的场景,孙记东记忆犹新——

经过两天一夜的火车,从河南上蔡县到青海省德令哈市,然后坐150公里的汽车到大煤沟矿区,再坐1个小时的皮卡车,沿着颠簸不平的戈壁滩到水源井。望着戈壁滩上那幢孤零零的房子和周边稀疏的骆驼刺,孙记东差点哭了出来——尽管来之前父亲已经把这里的条件作了简单的描述,尽管他做足了心理准备,没想到环境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艰苦。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保证水泵正常运转、做好日常维护,然后是近5小时的线路巡视。孙记冬说,他们主要通过观察设备仪表的参数、水压和水流量,来判断输送水是否正常。

经常有送菜的司机问:“这里这么荒凉,有没有考虑换个工作?”孙记东淡淡地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孤独,选择了忍耐。只要能保证矿井正常供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们每年回家一次。因为不允许单岗作业,家里有事的时候,就向矿上请假,临时安排人来替几天。孙记凯是2017年在老家结的婚,现在女儿已一岁多了,每晚寂寞无聊时,孙记凯就打开手机和家人聊天,这也是他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

环境无情,人间有爱。刚开始的时候,水源井有一台老式电视机,靠房顶上的信号接收器收看两三个节目。后来,信号接收器被风刮坏了,电视也就成了摆设。因为天天在一起,他们由最初的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有时候,一句话简单到一个眼神便能领会。晚上,很多时候,他们是听着风声或看着繁星入睡的。

职工利益无小事。2018年,义海能源工会为水源井配置了电脑、音响,比照管理岗为他们预交了通讯费。今年7月,还为他们配置了冰箱,全力解决职工的生活困难。矿上定时为他们送去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用品,每逢重大节日,矿领导还专程到水源井慰问,让偏僻岗位上的职工切实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房子前面的沙柳,是他们每天“巡视”最多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种的沙柳多,有三四千棵。后来,成群的骆驼经过这里,把沙柳吃了,现在存活的有一千多棵”,孙记东说,“我们知道,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企业发展,我们就不能安心工作,希望企业发展越来越好”。

令人欣慰的是,门前种植的1000多棵沙柳生长旺盛,偶尔还会有路过的鸟儿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喧闹,成为戈壁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喜欢这个工作,尽管条件艰苦,看到企业稳步发展,看到门前的沙柳一天天长高,成就感油然而生。”孙记东说:“只要企业需要,我们会一直干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孙记东申报了成人函授大专,把空闲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衷心祝愿他学有所成。

望着孙记东单薄的身影,我不禁想到了戈壁上的骆驼刺,面对干旱寒冷等恶劣环境,骆驼刺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为荒漠戈壁增添了一抹绿色。这,不正是守井人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