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广州市政府跟中科院签署两份协议,双方将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广州明珠科学园。没想到,才几个月的时间,就启动工程建设了。前几天,南沙开始对南沙科学城的最核心的区域,也就是中科院的明珠科学园的第一期土地平整工程进行一些招标。

为什么广州在黄埔萝岗有一个广州科学城之后,还要在南沙建一个面积多达9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对南沙和广州甚至整个大湾区会带来什么?

为此,《南都·粤海 湾区财富3分钟》第57期节目,南都大湾区工作室主持黄海珊、南都首席记者魏凯,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技术团队项目负责人、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马向明总工程师,围绕南沙科学城提速建设的话题,展开了讨论。

要在”城市合作“的问题下

看南沙建科学城的意义

黄海珊:我记得广深科创走廊规划方案出来的那时候,南沙并不在广深科创走廊所提出来的十大核心平台30多个节点里边。今年6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时,大家才看到,南沙第一次作为创新功能区,纳入到科创走廊的节点里。您如何看这个变化?

马向明:应该说这几年,特别是2017年提出科创走廊以后,整个珠三角包括国家对科研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更高了,进一步认识到科创与城市其它功能的关系。

以前我们只是把科创认为是广深莞科创走廊的事。而在大湾区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湾区未来的五大功能,其中一大功能就是发展成为国际性科创中心。也就是说大湾区将来在世界上的地位,要由制造基地向知识与科技创新转变。这就存在一个城市之间的合作的问题。而在“合作”之下再来看科创问题,那么南沙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创新节点。

黄海珊:这是不是跟南沙所处于的地理位置有关?而且现在南沙整个交通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要在大湾区里面打造一个”半小时的交通生活圈“,这是不是决定了在南沙建一个科学城,对于整个大湾区的创新格局会更加有利?

马向明:没错。我们很久以来就说南沙是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但几何中心一直没有一些交通设施的支撑。最近几年的(建设),特别是轨道的建设,包括更多的路桥的沟通,把南沙原来的几何中心的这种地理区位上的优势直接兑现出来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做事情可以沟通和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优势资源。

珠三角东岸相对比较发达,有深圳、香港这两个强极,西岸有广州、佛山,所以(南沙)在这个东西两岸的联系,类似于桥头堡的位置,它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区位了。

有广州科学城后

为何还要南沙建一个科学城

黄海珊:广州黄埔已经有一个科学城,现在南沙又要建一个科学城,这两者之间有何不同?或者把南沙科学城跟全国已建的那些科学城相比,它有什么样的一些变化?

马向明:黄埔科学城是上世纪90年代末建的。当时的科学城主要是基于税收优惠吸引高新科技企业聚集,可以说是从原来的高新科技园区升级到科学城。

现在对科学城的认识则进一步加强。无论是广州南沙的科学城还是深圳的光明科学城,首先要有科研的基础设施,比方说要有大学或者重大的科学装置,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配套更综合了,所以从区位上看,都会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枢纽,像南沙科学城是广州副中心的区位,将来科技创新所需要的金融这些相关的东西,都可以在科学城的范围内实现。

第三个是更加讲究区域之间的互动。因为现在讲科学创新是一个开放式的创新,任何一个城市很难单独完成,需要更多的区域联动,所以南沙科学城也好,光明科学城也好,都是在区域轨道上。像南沙有广深港的庆盛站,还有地铁18号线、22号线连通天河等市区,更加讲究对外的联系性。

另外,现在的科学城应该是国家基于40年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基础上的建设),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引进各种要素的聚集,还要有目的地承担起功能角色。比如南沙科学城,它是以海洋等研究开发作为一个基本功能。中国走向海洋经济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科研作为支持,海上丝路也需要这种科学研究的支撑,所以它在功能上的定位,还包括”走出去“,不仅仅是引进来的问题了,所以这个科学城跟上一代有明显的不一样。

广州为什么选择中科院

中科院又为何选择南沙?

黄海珊:简单做一个总结的话,就是说上一代的科学城主要是靠税收优惠,然后到了这一代,像南沙科学城,整个交通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创新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它要跟其他的城市连接,因为整个大湾区的生产业链条是比较完整的,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广深港高铁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在南沙这种地方来配置创新资源,从而整合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优势。

另外,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广州会选择中科院,而中科院为什么又选择广州南沙?

马向明:这也是过去科学城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过去科学城注重引进企业,但很多科学研究它需要一些基础机构做触媒来聚集各方面的资源,所以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是你要做科技研究,先要办一个研究机构在这里,那么相关的要素信息就往这里聚集,然后企业也由此开始聚集。

而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好的环境较少。你要有个好环境有个税收优惠,好多科技企业就过来了。但现在这样好的环境太多了,所以它要有更多引起聚集的一些触媒。所以,广州很需要借助中国科学院对全国资源的聚集来弥补不足。

而从国家的版图上来说,科学研究也需要适应各种气候条件。除了在北方城市那种气候条件下配置科学装置之外,在南方城市的气候条件也需要布局一个研究点,最后出来的东西就才适应全气候,面向全球的可能性就更高。

而中国要走向海洋经济,也需要布点去研究海洋资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科院有必要在南边找一个地方来作为重要据点。而广州本来就有很强的基础,能够成为科学院全国布点的目标,所以双方就走向互补了。

魏凯:我注意到这次南沙科学城针对的是海洋经济。而深圳最近也被国家指定,要建设海洋经济中心城市。你觉得在南沙放研究海洋的科学城和深圳建设海洋经济中心城市这两者之间,应该进行怎样的整合?

马向明:深圳这个城市很明显,它的国际开放度是很强的,因为它靠近香港,所以深圳的海洋经济可能更多会跟全球资源的联动,而且深圳的空港离南沙其实很近,就是隔了一条江,所以深圳的国际开放功能和南沙科学城可以形成互相之间的合作,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魏凯:这两天正好看到一个2018年全国科研经费的报告,那个报告提到,全国的科研经费里面大概有20%是投向基础研究,另外有70%—80%,是投向应用性的研究。

珠三角企业的应用性研究是非常强的,但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这种基础性的研究比较弱,这次国家把很多中科院的研究机构放在珠三角,是不是也会有这方面的考虑,让把珠三角的应用性研究和大学的基础性研究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马向明:对,我觉得你这个观察是对的。作为整个国家的创新来说,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一环。没有解决基础的问题,后面都是空中楼阁。

最近几年,珠三角的企业创新,它蓬勃的活力已经被世界各地所认识,所以国际上很多大学都在深圳去设点。同样,我们国家的机构也不能够缺位,也要利用珠三角活跃的企业创新优势。所以我们看到,国家的各种机构,包括中科院要到湾区来,也是基于这种背景。

魏凯:马总你能不能展望一下,国家这一轮把这么多的中科院科学城放在珠三角,让它和企业的应用型研究相结合,如果这两者之间能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的话,未来它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马向明:如果珠三角在科技方面能够有所建树,那么将极大地增强珠三角走向知识经济的动能,我们的科技再加上香港的金融等等能,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核心,这个核心可以带动广东的东西两翼,包括整个国家的西江经济带、整个华南地区。还将会重构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的位置。

统筹:黄海珊

文字整理:南都记者 魏凯

音频编辑:见习编辑 彭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