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微博新开发的社交APP绿洲开始内测,新用户注册一度让服务器瘫痪,但是9月4日,绿洲就被曝logo抄袭韩国设计工作室作品,而后绿洲短暂下架后更改了新的logo,与原版有一定的差异但风格还是类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Q最早也是“抄袭”来的。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开发了一种互联网交流软件,取名为“ICQ”,“I SEEK YOU”的意思,“ICQ”支持在网络上聊天,“ICQ”主页访问,寄收邮件等,是互联网上最早的技术通讯软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2月11日,腾讯推出了“OICQ”,实际上就是模仿“ICQ”的模式的软件,“OICQ”的意思是“开放的ICQ”,“OICQ”推出后很快就占领了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9个月用户注册数突破6万,但是2000年“ICQ”起诉腾讯侵权,马化腾收到律师函后,将“OICQ”改名为了“QQ”。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QQ在国内就一路大火,虽然经历过换名风波,但是QQ那个可爱的企鹅logo却一直没有变,适合中国人的界面风格和一直不断的更新,让QQ在2003年的注册用户突破了2亿,2008年,QQ用户就达到了8亿,相比之下,“ICQ”的火爆没能持续多久,“仿版”超越“原版”的例子,在互联网发展史上也并不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中国互联网技术史的26年,就是抄袭的26年,这话不能完全赞同,但也不是子虚乌有,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有没有创新和有没有能力区分开来。一个软件的兴起必定伴随着同类软件的跟进,如果技术不够复杂,市场不够贴合,又没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被同行打压是早晚的事。“Uber”和“滴滴”,都是类似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指责那些不带任何原则的“抄袭”,但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谁又能说它没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