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一直盯着琉球流口水很久了,所以,他们一直在处心积虑、想尽一切办法去吞并琉球,将琉球变成日本版图的一部分。

1872年,琉球派遣使臣出使日本,日本人突然心生一计,竟不顾琉球使臣的反对强行册封琉球为自己的藩属国,此事传回琉球后,因为琉球国弱,所以对此也只能忍气吞声。

可是这么一来,琉球便从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了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藩属国,中国能插手琉球国的内政,日本也能;中国能给琉球提供军事保护,日本也能;总之,琉球虽然心向中国,但还是不得不受日本的挟制。

1874年,日本在蓄谋已久的情况下,突然以琉球难民为台湾人所杀为由出兵攻打台湾,5月即登陆台湾,随即驻兵台岛。

李鸿章获知此事之后,震惊不已,他原以为日本国内局势也不太平,谁想日本竟然真的打到台湾来了。

对此,不论是李鸿章也好,是清政府也罢,没有一个人想着去推翻日本为琉球难民出头的旗号,这不等于是承认日本确确实实是琉球的宗主国,对琉球拥有干涉权和保护权?这也为后来日本吞并琉球留下了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日本从台湾撤军,清政府的选择也只有两个,一个是议和,一个是将日本人打出去。

清政府自从被英国人在鸦片战争打怕了之后,便一直不太喜欢打战,或者说不太敢打战,道光皇帝如是,咸丰皇帝如是,慈禧太后也如是。

所以,如果能够用钱解决的话,清政府绝对会选择用钱解决,所以清政府对于此次台湾事件的态度便很明了了——议和,咱有钱!

对于用钱换取日本撤军,李鸿章一开始并不赞同,毕竟当时的李鸿章刚刚折腾出所谓的“海防”,也没怎么吃过日本人的亏,所以还有一点和日本打一打的信心,他说:“若以兵费结局,以后觊觎更甚,鱼肉更甚。”

如果实在不敢打的话,李鸿章还寄希望于外交手段,也即请列强出面调解此事。

只是李鸿章的想法并没有获得清政府的认同,原因除了清政府打定“能花钱解决的事,绝不打战”的对外方针之外,还在于清政府实际上已经分不出太多的精力去台湾应付日本,一则由于清政府忙着平捻、平回,后来又加上沙俄染指新疆;二则因为发、捻之乱以来,民疲兵也疲,清政府生怕将精力过多用于和列强打战的话,会给国内的一部分人以可趁之机。

所以,清政府宁愿议和送钱,也不愿和日本硬碰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政府有意妥协,日本也自知攻占不了台湾,所以双方便只能坐下来聊一聊怎么促成“和局”的事了。

清政府不想打,李鸿章也没有坚持,毕竟打或者不打,清政府的目的只是保住台湾,只要目的达成便可以了。

至于琉球,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1874年10月,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台事专约》,在此条约中,日本要求清政府承认台湾“生番”杀害日本属民一事,认同日本出兵台湾是“保民义举”,如此一来,清政府便等于是承认了日本已经实际控制了琉球,琉球已经成为了日本属国。

除此之外,清政府还得赔偿50万两白银,10万两用于抚恤之前被害的琉球难民家属,40万两用于“购买”日军在台是所修筑的道路和房屋。

李鸿章和清政府一看,嘿,条件一点也不苛刻呀,50万两白银?小意思,随便刮一刮便有了!琉球?几个孤悬海上的破岛,日本爱怎样怎样!

如果不是琉球一直求援的话,李鸿章根本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和日本交涉琉球问题,最后他一见谈不拢便用所谓的“延宕”去敷衍琉球,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以至于日本得以在1879年吞并了琉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李鸿章此前所料,日本的胃口越来越大,吞并了琉球之后,又吞朝鲜,吞了朝鲜之后,将目光盯紧了中国。

日本也从1874年的“台湾事件”找到了和清政府打交道的方式,也懂得了怎样一步一步地探清政府的底线。

李鸿章签此《台事专约》虽属无奈,虽然只花了钱,还谈不上所谓的“卖国”,但是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放弃琉球,最后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这个锅虽然不应该给李鸿章一个人背,但是以他当时的权势和影响他,他也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