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屈辱!屈辱!朝南望,望归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矛盾一直存在,虽然农耕文明强大先进,但往往因为特殊的原因,给予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机会。骑兵的南下,是血与火的集合,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屈辱。

若将西晋最后的皇室遭遇作为中原王朝的第一次屈辱,那么五代中的后晋就是第二部。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打开了北部的防线,使得胡人南下,肆虐中原。但始作俑者石敬瑭已经不在,所有的苦果和屈辱都将是他的皇后李氏来承受,一个再度亡国的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不是压倒石敬瑭内心最后一颗稻草

说李氏,那要先从后唐开始说起过,不为其他,只因她是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女儿。其母曹氏是李嗣源的皇后,也就是说她们母女都是皇后,记得上一次这样的情况还是出现在东晋和刘宋的改朝换代时。可曹氏和李氏的命似乎没有那么好。

李嗣源在还未是皇帝时就将女儿李氏嫁给了石敬瑭,可见对于石敬瑭的器重,然而石敬瑭前期的表现并没有让李嗣源失望。

敬瑭为人沈厚寡言,明宗爱之,妻以女,是为永宁公主,由是常隶明宗帐下,号左射军。

石敬瑭曾多次救李嗣源于危难中,这也是让李嗣源十分信任他的原因。而这些信任和认可,包括是女儿李氏的丈夫,为后来石敬瑭的升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元九二六年,一场普通的叛乱没有想到酝酿成王朝危机。后唐庄宗李存勖统治后期发生了魏博军士叛乱,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存勖启用了一直不放心的李嗣源,结果李嗣源在平叛的途中被迫一起造反,而这其中石敬瑭的话对于本无心反叛的李嗣源触动极大。

帝(石敬瑭)密言于明宗曰:''犹豫者兵家大忌,必若求诉,宜决其行。''

随后,李嗣源很轻松的就取下整个后唐,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后唐明宗。而李嗣源没有忘记女婿石敬瑭,在明宗一朝石敬瑭一直做到河东节度使的位置,这是个很重要的位置。

公元九三三年,李嗣源病逝,石敬瑭异常伤心,也是从此刻开始石敬瑭开始与后唐中央貌合神离。因为后唐随后的两位皇帝都对石敬瑭心存猜忌,处处提防,想削弱其势力。

在后唐皇帝对于石敬瑭不信任这一方面的信息,石敬瑭要多感谢一下他的妻子李氏。李氏在其兄弟李从珂(李嗣源养子)做皇帝时,把皇帝的怀疑第一时间告诉了丈夫石敬瑭。

又今年千春节,公主入觐,当辞时,(李从珂)谓公主曰:''尔归心甚急,欲与石郎反耶?''

李氏将李从珂这句话带给了石敬瑭,之后石敬瑭了解到确实不被皇帝信任,才决定反。至于为什么李氏会把消息带给石敬瑭,原因估计没有那么复杂。首先就是石敬瑭是其丈夫,他们荣与辱共;其次就是李从珂是李嗣源养子,而李氏是李嗣源亲生女儿,二者之间还是有亲疏之别的;最后就是李从珂的帝位也是靠政变得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要反那就要做准备,石敬瑭此时的实力并不能和当时李存勖做河东节度使相比,后唐实力比他强,所以石敬瑭要找外援。

就这一外援让五代剧变,也让尔后四百年的中原王朝都能想起石敬瑭,无不痛恨。而石敬瑭的妻子李氏成为石敬瑭外援首先被辱的对象。

石敬瑭一边壮大自身实力,一边求援与契丹,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他不惜出卖人格和中原王朝北部重要防线。

帝寻命桑维翰诣诸道求援,契丹遣人复书诺之,约以中秋赴义。

是日,帝言于契丹主,愿以雁门已北及幽州之地为寿,仍约岁输帛三十万,契 丹主许之。

石敬瑭为了这次反叛,不但认契丹皇帝为父,还给钱给地,最重要的就是那地——燕云十六州。

公元九三六年,石敬瑭在契丹的配合下,叛乱成功,入主洛阳。后唐皇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便带着李氏的母亲曹太后,也就是石敬瑭丈母娘一起自焚了。

辛巳辰时,帝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元武楼。

史书上没有具体记载李氏面对此情况有何反应,李氏的丈夫石敬瑭已经做了皇帝,此结果是不是李氏希望的结果,那就无从得知了。

按道理石敬瑭做了皇帝,那么李氏就是皇后,有关部门比石敬瑭急,但石敬瑭没有立即册封李氏为皇后,而是以宗庙为借口拒绝了。

天福二年,有司请立皇后,帝以宗庙未立,谦抑未遑。

石敬瑭一直到天福六年才册封李氏为皇后,也就是说从登基开始,石敬瑭在皇后的问题上一直拖了五年之久。至于原因肯定不是宗庙未立这么简单,也许就是他们的感情因为曹太后的问题,遭遇了危机。

天福七年,也就是公元九四二年,石敬瑭病逝。其侄子石重贵继位,尊李氏为太后。石重贵继位后,有一个重大难关,就是面对叔父留下的契丹问题。石敬瑭把狼引进来容易,但石重贵想驱狼,那就不容易了。

李氏虽然贵为皇太后,但面对侄子石重贵,她基本不出境。五年时间,石重贵抵抗契丹失败,契丹借此进攻中原,后晋灭亡。

契丹将后晋皇室掳到北方,其中就包括李太后,这一群人在契丹境内遭到屈辱难以言明。在被掳到北方之前,其实当时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没有要求李太后一起去,但李太后坚持要陪同石重贵一起。

德光使人谓太后曰:''吾闻重贵不从母教而至于此,可求自便,勿与俱行。''太后答曰:''重贵事妾甚谨。所失者,违先君之志,绝两国之欢。然重贵此去,幸蒙大惠,全生保家,母不随子,欲何所归!''

李氏回语有礼有节,并没有顺着耶律德光的话说石重贵对自己不好,一句''母不随子,欲何所归''道出其伟岸与光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拒绝耶律德光的好意之后,李氏随着石家一起北迁,路途艰辛,食不果腹。先是到达黄龙府,后又迁至怀密州,此两地在契丹境内属于一东一西两个方向。

是岁六月,契丹国母徙帝、太后于怀密州,州去黄龙府西北一千五百里。

第二次迁移后,她们的苦难并没有结束,不久又进行第三次迁移,迁至辽阳,辽阳之后又迁至建州。在建州她们算是落了脚,但李氏却病倒了。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李氏除了骂当时卖国的杜重威等人外,她最大的心愿是死后葬回中原,对石重贵说:''我死,焚其骨送范阳佛寺,无使我为虏地鬼也!''

可是石重贵自身难保,如何送她回去,只能''穿地而葬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氏的一生经历两次亡国,一次亡国是后唐,她是后唐的公主,一次是后晋,此时她是太后,而这一切都要源于她的丈夫石敬瑭。若李氏在临死前骂了杜重威,倒不如看看自己的丈夫给予契丹的利益是一切的根源。

只不过石敬瑭所做的一切,后果却由李氏和整个皇室来承受,最重要的是影响后四百年中原王朝的格局,他们都要承受石敬瑭这一''送''。

至于李氏在后唐未灭之前,即使未告诉石敬瑭李家对其的怀疑,依照当时的形势,石敬瑭也知道不被信任,所以李氏并不是影响历史趋势的人,她只是一个生在帝王家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