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那年,我去家千里,到西北边陲之地开始数年的求学生涯。熟人多安慰我这也并非坏事,然而仰面所见,黄山枯水,比起我离家以前勉励挑灯苦读的自己时所做的梦中所见相去之远,非视而不见可消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提前约了旧友一同踏青,赶在春日来临去看看那条御河边上杨柳掩映着的青瓦飞檐。已来过一次古镇的她轻车熟路接我到西青区,一路谈笑,隐进木石砌出的老街巷中。

四处是铺面,我们穿过一街天津味的方言,穿过熙熙攘攘的路客,穿过各式卖小玩意小吃的店铺,一路往照片中的御河,也就是京杭大运河边走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朝定都北京后,京城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大批粮食物资由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经御河最终汇集天津卫,漕运由此兴盛起来。朋友说,古镇是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杨柳青的人与生活,是由这条河带来的,正如司马迁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确实如此,并非愤世嫉俗之言。

''如无水道,则无天津卫。''朋友说,''如果还是漕运兴盛的时代,这条河必然昼夜不息,船来船去。其实本也是这样,最早的天津卫、杨柳青,都是一群商人、士兵、官吏文人背井离乡,从运河上一批一批过来安身立业,奔忙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不是还路过了安家大院?家主安文忠不正是被称为'赶大营第一人'么?光绪时这里很多人和他一样随军经商,从杨柳青一直到新疆,就是从这到你哪里啊。''

然也。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大漠,从挑担货郎到丝路客商,后人将这场持续了60年之久的商贸活动称之为''赶大营''。赶大营的人,杨柳青叫''大营客'',陆陆续续六、七十年前赴后继,去了很多,也有很多人走出家门之后就再也没有音信,就没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也不是这么说。''她说。

''若无古人背井离乡,随运河自南而北,便无杨柳青的一时繁盛,更不用说这么多代人富足生息。又说,若无杨柳青人自西而东,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日后古丝绸之路繁华不息、新疆商帮林立……从何而来呢?那些没能安守家园,只得一身跨瀚海的人,却能相时而动、随遇而安,今日也不能不说是一桩壮举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来之则安之。那年在杨柳青的所感,时时警醒我,又勉励我在来日同大营客一样不负千里西行之劳以后,到杨柳青这片永远充满蓬勃生气的游览胜地功成来见。羁縻游子神往处,行客见此应自荣,杨柳青与杨柳青人,值得天下人客行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