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孟凡霞 吴限)受市场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债券违约进入高发期。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30日,年内已有136只债券出现违约,超过去年全年违约数量,涉及金额合计1118.6亿元。在违约债券数量提升的同时,监管机构也在推进对违约债券处置机制的探索。在分析人士看来,受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等影响,流动性很强的违约债券二级市场将会有效形成。

回顾近几年以来的情况,今年前三季度在违约债券数量和金额方面也是近年来违约之最。据Wind数据,2016年和2017年全年分别有65只、44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分别为403亿元、373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债券违约数量达到70只,违约金额升至696.8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违约债券已达136只,较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

从违约债券的节奏来看,3月、7月和9月是违约债券数量和金额比较多的月份,分别有30只、17只和24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金额分别为191亿元、170亿元和193亿元。

从违约主体的性质来看,民营企业仍然占据绝大部分。数据显示,这136只违约债券涉及54家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有44家,占比超过八成。另外,上市公司也成为重灾区,54家企业中有19家上市公司,包括永泰能源、凯迪生态、康得新、金鸿控股、宏图高科等。此外,在行业分布方面,化工、综合类行业、建筑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的炼制和销售等累计违约主体最多。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分析,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偿债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规模取胜,而非质量取胜,导致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遇到资金收紧、外部环境恶化的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就受到极大的冲击。

谈及未来债券违约的趋势,何南野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企稳,企业债务风险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从经济发展大环境看,债券违约的外部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也要注意到,过往很多债券因为受刚性兑付的影响,导致部分违约情况被隐性化,未来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债券违约情况将有所增长。

随着打破刚性兑付进程的提速,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的完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今年5月,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发布相关规定,为交易所债券市场违约债券提供了相应的转让机制。6月28日,央行发布《关于开展到期违约债券转让业务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明确到期违约债券可以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平台进行转让。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已组织开展了多次回购违约匿名拍卖。另外,9月29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也发布公告称,为健全债券市场风险处置机制,提升银行间市场回购违约处置效率,经央行同意,北金所将为市场成员提供债券回购违约处置服务。

何南野表示,我国违约债券目前体量尚且不大,受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等影响,流动性很强的违约债券二级市场将会有效形成。未来违约债券的处置趋势会继续向着市场化、透明化的发展方向,并在处置路径上进行多方面创新,以满足不同品种违约债券、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