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上节说到,让商王帝辛释放周侯姬昌归国的西部叛乱,很可能不是《容成氏》中记载的「叛商九国」,那么,真正叛商的又是哪些方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王归周的12年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率军大军兵临朝歌城下。在与商军决战前,武王做了一次誓师演讲,演讲的内容被记录下来,经过后人的润色,成为《尚书》中的《牧誓》。

在《牧誓》中,武王提到了几个随周军一起征讨商国的盟友,分别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这8个方国(或部族),后世称之为「牧誓八国」。

有没有可能,帝辛释放周侯姬昌时,反叛的就是这几个方国?而后姬昌归周,却反而联络这些反商的势力,与之结盟,最终要了商朝老命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八个方国。

庸国和彭国是老相识了,在「商逐彭国」「奋伐荆楚」两节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这两个方国,以及他们与商王国的恩怨了。

简单来说,原本处在商王畿东南的彭国(今徐州一带),在武丁(帝辛太爷的太爷)中期强大起来,联络韦国与商王国叫板,却被武丁一顿暴揍,被迫南迁到南阳盆地西部,投靠庸国。

随后,庸、彭等国又被追赶而来的商军继续暴揍,被迫逃入湖北西部的深山中,庸国逃到现在的竹山县一带,彭国逃到现在的房县一带。其中,庸国的国君还被商人俘虏,献祭给商人的先王。

可以说,庸、彭两国,与商王国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

但是武丁之后,卢国与商王国闹翻,商王国征讨卢国,俘虏了卢国的君主,并把他献祭求雨。甲骨卜辞记录为「甲戌卜,翌日乙往其寻卢伯,不雨」。到商末,卢与商的关系更加恶化,商族人甚至把卢国君主的头骨当作卜辞的刻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濮国的位置,可能位于江汉地区。《左传·召公九年》中有一段话,「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也就是说,濮国和巴、楚、邓等国一样处在周朝的南部边疆。在西周时期,巴国位于汉江中上游的安康盆地一带,楚国位于南阳盆地西部的丹淅流域,邓国位于南阳盆地中部,可见濮国也大概位于这片区域内。

位于随枣走廊的曾国(随国)古墓中,也发现了带有「濮」字铭文的青铜器,称作「濮监簋」。监是封国君主的某种职位,类似于商周之际的侯。曾国墓中发现濮国的青铜器,也佐证了濮国位于江汉地区的说法。

但是濮国具体位于江汉地区的什么位置呢?

《国语·郑语》中有一句话,「楚鼢冒始启濮」,意思就是楚国从鼢冒时期开始占领濮地。根据「楚居简」的研究,鼢冒就是焚冒酓帅,是楚君若敖的儿子。焚冒时期,正值西周末期,楚国的领土还仅限于丹淅流域。因此,焚冒开拓的濮地,应该就在丹淅流域周边。

在丹淅流域的西侧,现在的郧阳一带,曾发现唐代古墓,根据墓志铭可以判断,墓主人是濮王李泰(李泰初封魏王,后被贬为濮王)。这两个证据综合,基本可以认为,商末与西周的濮国,位于鄂西北的郧阳一带,西与巴国相邻,东于楚国相邻,南与卢、庸、彭三国隔汉江相望。

微国,可能位于晋东南长治盆地一带,传说其国君为姒姓的夏王室后裔。武丁时期,微国是商的属国,并且经常遭遇西部的鬼方各部的侵扰。甲骨卜辞中常有微国君主向商王国呈报敌情,并寻求援助的内容,比如,「微友角告曰:工方出,侵我示□田七十人五」。

但到了帝乙时期,商与微关系恶化,帝乙征讨微国,迫使微国族人逃离故土,迁往关中西南部的眉县一带,与周国隔渭水南北相望。

而微国的故土则被商族人占据,商王帝乙分封他的儿子启为封国君主,仍然沿用微国的国号。这也是启又被称作「微子启」的原因。

髳国也算是老相识了。在前文「商征六国」一节中,我们分析过髳国可能位于豫西陕原盆地东部一带,与虞国相邻。但也有学者认为,根据甲骨卜辞中与髳方同版的其他地名推测,髳方有可能位于江汉地区,南阳盆地的东南部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周人这个八个盟友中的羌国,究竟指的是哪个方国呢?这个问题,暂时还难以考证。我们只能大概推测,这个羌国是关中周边的某个方国,可能是羌戎,也有可能不是羌戎。

而对于蜀国,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不就是巴蜀之地的古蜀国吗?三星堆文明不就是他们开创的文明吗?

但在当时的交通水平下,由于秦岭和大巴山的阻隔,商周与巴蜀之地的交流都非常有限,商族人远征巴蜀的可能性极小,蜀地的蜀国与商人有血海深仇的可能性也就更小,长途跋涉援助周国攻打商国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

可能有人会说,甲骨卜辞中不是有商国征伐蜀国的记录吗?

确实有,但征伐蜀方的卜辞与征伐基方缶是同期同版的,比如「敦缶于蜀」。在这些卜辞中,蜀的字形其实是把虫字去掉之后的字形,很多学者又把这个字释为「旬」,也就是后来的郇国,位于晋西南地区。

西周时期的一些青铜铭文上,也有蜀国的记录。比如周穆王时期的「班簋」铭文中就有记载,毛公取代虢公的官职,统领军队,并管理繁、蜀、巢三个属国政务。原文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蜀字,就具备了完整蜀字的字形。可以肯定这个蜀国,就是牧誓八国中的蜀国。再看蜀国与繁国(繁汤)、巢国并列,可能三个方国的距离比较靠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巢国的位置很多人会联想到安徽巢湖,但在《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有一段记载,「卫大叔疾出奔宋……卫庄公复之,使处巢」,说明巢国可能位于宋卫之地周边,也就是现在的豫东或豫北一带。

周原甲骨中有「征巢」的记录,处于武王克商之前。当时周国已经占领河洛地区,顺便攻打豫东的巢国,也就符合常理了。

既然商末周初的繁国处于豫南,巢国处于豫东,那么蜀国可能就位于豫中的许昌郑州一带。周原甲骨中也有「伐蜀」「克蜀」的记载,时间也在武王克商之前。当时周国征服崇国,占领洛阳盆地,然后进一步东进,占领豫中,也比较符合常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羌、微两国都位于关中盆地一带,也与商王国有陈年旧恨。

蜀国位于中原地区,本是商人的属国,但被周人征服后,又转而加入周人的灭商阵营。

髳国的位置暂时难以考证。如果髳国在江汉地区,与庸、彭、卢、濮四国的性质就会比较相似。如果在陕原盆地,与蜀国的性质就会比较相似。

可以确信的是,八国中的江汉四国、关中二国,都与商王国与深仇大恨,最终加入周人阵营共同灭商,而且,他们的领地,都与商王国直接相邻。

对比《容成氏》中记载的叛商九国来说,真正反叛商朝,对商王国的西南边境造成威胁,又不至于让商王国陷入亡国危机的,更可能是牧誓八国中的江汉四国(庸、彭、卢、濮)和关中二国(羌、微)。

当然,根据后来周人伐商联络过的势力来看,在商王国西南边境捅刀子的绝不只有这六个方国,至少还有丹水北岸的楚国、商洛地区的韦国等等。

这些方国之所以「反叛」商朝,固然因为他们与商朝之间有着各种深仇大恨,但反叛的时机实在太多了,从康丁到帝乙这四代商王80多年的时间,商王国一直忙于对付西北的各种敌对势力,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在周侯姬昌被软禁的时候与商王国为敌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