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甄嬛传》的应该都记得她爹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事,古代比死刑低一级的就是流放,这属于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流放的意思就是让犯人去边疆或环境恶劣的地方受苦,因为每个朝代的疆域不同,所以流放的地方也不一样,而宁古塔是清朝主要流放地之一,也被称之为“人间地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古塔的由来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宁古塔位于现今黑龙江省牧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清朝时期宁古塔的范围大约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旧属吉林省,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是一个小山台,宁古在满语里是六的意思,据说曾经有六个人坐在这小山台上,塔与台音相近,宁古台慢慢的传为宁古塔。

后来宁古塔的传说又跟努尔哈赤的“六祖”联系起来,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居住此地,而六祖城的遗址现在还在,在苏子河谷地周围,六个村落彼此相距不过二十里地。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在这里驻扎军队,到康熙时期建了城廓,是清朝在东北的边疆重镇,也成为被流放犯人的噩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犯人害怕流放到宁古塔?

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不管是男犯还是女犯,对他们来说都是极为可怕的地方,曾经有人说到过宁古塔后,就算是十个黄泉路都不怕了,可以想见宁古塔在古代是有多可怕。

首先说一下流放,宁古塔离京城几千里路,被皇帝下旨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只能徒步前往,一路上还要披枷带锁,一路上餐风露宿历尽艰辛还要担惊受怕,这是因为路上很多地方的是深山老林,野兽出没的地方,很多人在半路上就成了老虎和狼这些猛兽的食物,不仅仅是会被猛兽吃掉,东北那地方在古代是人烟稀少,主要靠渔猎生活,到了冬天没什么食物的情况下,有些流放的人还会被饿昏了当地人分而食之,想想就可怕,可以说流放到宁古塔是九死一生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古塔是极北之地,常年冰封,春初到四月中旬经常刮大风,五月到七月又是阴雨绵绵,八月中旬就开始下大雪,九月河水尽冻,生活条件极差,食物紧缺,很多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是南方人,习惯了南方温暖潮湿的气候,在这苦寒之地很难捱的过去,很多人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到宁古塔后,因为是犯人的身份,自然是缺衣少食,而且宁古塔不比关内,居住的大多是地窝子,当地人基本上都是“掘地为屋”,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刚开始只能在野外生活,这种生存条件下挨饿受冻能扛下来的没几个。

还有的会被发配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给披甲人为奴,可见身份就是奴隶,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那些女犯人给披甲人为奴,可以说很多会遭遇非人的待遇,去给披甲人为奴只有受辱或折磨而死,真可谓生不如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宁古塔是清朝全国官员和文人士子最不祥的符咒,被皇帝下旨发配到宁古塔,就意味着财产、功名、荣誉和身家性命都掉入了深渊,余生只有黑暗,几乎不大可能再从宁古塔走出去,后半辈子只能在那苦寒之地受苦受累。

只不过宁古塔当地的官吏和百姓对于文人才子却是很尊重,高看一眼,象清初大文人吴兆骞到宁古塔捱过初期困难后,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宁古塔的巴海将军还聘用他为家庭教师,而杨越则走街串户,教当地人将“掘地为屋”改为“破木为屋”,讲述耕作技术,教当地人经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多了之后,给那里带去了先进的文明,使得宁古塔逐渐繁荣起来,也相对的改变了流人的生活,那些流人因为得到官吏的尊重,也就会自由一点,文人相聚苦中作乐,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寻访古迹登临山水,将苦愁没有盼头的生活转寄到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