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新三板来说,2018年的“寒意”至今依然挥之不去。值得欣喜的是,2019年科创板的横空出世给沉寂一时的三板企业添了一把火,拓宽了创投机构退出渠道的同时,还促使投资机构将投资视野拓展至更宽广的领域。

截至2019年10月6日,上交所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达160家,其中新三板企业50家,已正式上市企业35家,且目前科创板企业的审核节奏有明显的提速迹象。

科创概念升温激发交易热情 一二级市场分化严重

据九爷统计,这些已上或者拟上科创板的新三板企业背后,有约八成得到过创投机构的投资,头部企业才能大额吸金,在任何时期都是颠扑不灭的真理。

前三季度新三板一二级市场行情出现分化,二级市场交易热度不减,一级市场仍较平淡。

前三季度市场累计成交599.99亿元,较上年同期仅下滑4.88%,下滑势头有所放缓,做市指数也明显反弹。其中,不少具备科创板潜力公司明显受到投资者追捧。

今年新三板市场交易回暖并非是市场普遍性转暖,而是头部优质企业尤其是具备科创板潜力的企业交易活跃带动形成的行情,资金多数集中在这些头部企业,无论是年内成交金额还是股价涨幅,这些企业均远远好过普通挂牌公司。

年内成交金额靠前的公司主要包括成大生物、君实生物、圣泉集团、联讯证券、贝特瑞、壹玖壹玖、神州优车等。成大生物、君实生物是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的代表,前者被视为具备科创板上市潜力,后者已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

尽管二级市场表现不错,但新三板一级市场情况并不容乐观。

前三季度新三板市场累计完成定增融资仅236亿元,不足上年同期一半水平,低于往年同期数据,8月完成定增融资额仅6.22亿元,创下2015年以来历史新低。此外,前三季度摘牌企业总数已超过2018年全年水平。

一级市场情况恶化 头部企业溢价求融资

虽然融资环境十分严峻,新三板部分企业出于市场并未充分反映公司价值的考虑,定增价格高于二级市场价格。

以贝特瑞为例,尽管该公司已经是新三板上的明星公司,股价接近15元,但是贝特瑞本次定增的价格为24元/股。回顾贝特瑞以往的定增,公司2017年10月完成了一次定增,每股发行价格为33.33元,彼时贝特瑞的股价尚在高位,在30元至32元之间浮动,但定增价格仍然略微高于市价。

由于二级市场的低迷,部分新三板公司挂牌以来未曾有过交易,因此设定定增价格时无法参考股价。上述发布定增方案的38家公司中,有6家公司挂牌以来并无交易,但定增价格都并不便宜。例如,至胜科技将本次定增的价格确定为26.67元/股。

这样的高价定增,投资机构抢筹需要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去年以来参与定增的对象中,PE/VC的数量大大减少,有着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或投资集团频频现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募、投、退仍是“三座大山”,大基金已成必然趋势

科创板的推出对VC/PE们无疑是一个历史机遇,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VC/PE都能从此过上好日子。事实上,随着科创板时代的来临,VC/PE的分化将更加加剧,特别是众多中小机构,将在科创板时代受到淬炼。

虽然科创板很热闹,但摆在VC/PE面前的三座大山依然非常沉重。清科数据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VC机构共新募集135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数量同比下降28.9%;披露募资规模的130只基金新增资本量为482.1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2.2%。

在严峻的募资形势下,行业内的头部机构依然可以获得不错的募资结果。这些头部基金基本上吸纳了市场上90%的资金,但这些机构在行业中的占比仅仅为1%左右。科创板时代,无论是个人LP还是机构LP,抑或是“国家队”基金,都更愿意把资金投向拥有投资科创企业能力的投资机构身上,相对而言,头部机构在投资“硬科技”方面的综合能力似乎更强,也就更能吸引LP的青睐。

相应的,头部机构往往具有科技产业完整投资理念、价值创造能力、长线资金支撑、产业背景团队,他们更能在这一轮变更中奠定新基石,并最终走向新高度。而中小基金同质化经营严重、无法掌控资源、不能进行资源重组的VC机构,将被市场快速沽清。

从价格上来看,许多优质项目早在前一轮市场的狂热中被疯抢,估值也水涨船高,科创板推出后,头部机构、品牌机构或者大型产业基金比中小基金更有议价能力,相对而言也能更容易拿好的项目价格。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科创板对所有机构打开大门,但中小基金投到优质科创企业的难度非常大。

科创板的推出,是对平庸投资机构和卓越投资机构的一场大筛查。在这一轮的迭代洗牌中,平庸的投资机构注定会被甩得更远,甚至是被淘汰。

“业务蛋糕就那么大,其他小公司参与新业务的机会很小,发展的难度非常大,行情不好,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可能只是日子艰难一些,但对我们来说就是亏钱。”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最大的焦虑是人才,中小基金公司很难留住行业顶级基金经理。未来随着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或投资集团业务的拓展,急需优秀投研人员,而中小基金的人才将是招揽的重点。除了人才,渠道同样令中小基金公司头疼。在科创板时代,无论在争夺优质的科创项目还是项目的议价能力上,中小GP似乎变得更难。

突围有捷径,将个体的力量汇入“大基金”的海洋,将选择的路径要和基金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借助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的优质平台,把投融管退和团队打法、基金配置、投资策略等结合一起,把所有的力量汇集到一处,才是科创时代中小投资机构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的必然之举,也会给科技产业和资本市场注入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