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价高、上楼难”是香港房屋市场面临的现实情况。

南都记者注意到,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行政林郑月娥今日发布任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内容较为聚焦房屋和土地供应问题。

从《施政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林郑月娥对房屋政策的定位是“房屋并不是简单的商品,适切的居所是市民对政府应有的期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南都记者汇总了《施政报告》所涉及的房屋六大问题,预计这对未来香港房屋市场的需求和供应将有较大的影响。

1 公共租住房屋:加快出售4.2万个单位

据《施政报告》披露,为公共租住房屋(即“公屋”)人士特设的自主出售房屋,即“绿表置居计划”(即“绿置居”)已经恒常化,去年已出售约2500个单位。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称,39个“租者置其屋计划”(即“租置计划”)屋邨中,约有4.2万个未售出单位,现时平均定价约为评估市值的二折。为进一步满足公屋租户的置业诉求,建议房委会积极部署,加快出售这些单位。

继于2019年出售合共约8600个居屋和“绿置”单位,预售更多正在兴建的居屋和“绿置居”单位,预计2020年可高达约1.2万个,以尽快满足市民的置业期望。

2 资助出售房屋:已推出3000个“白居二”配额

据《施政报告》披露为中等收入家庭对资助出售房屋的需求,因此已把“白表居屋第二市场计划”(即“白居二”)恒常化,并逐步增加配额。

继今年推出3 000个“白居二”配额,建议房委会在2020年进一步增加配额,以满足更多白表人士的置业需求。

3 港人首置上车盘:落实第二个项目 放宽保险按揭计划楼价上线

今年年初,港府成功推出市区重建局(市建局)马头围港人首置上车盘(即“首置”)先导项目。

《施政报告》表示,透过于2020年第一季出售安达臣道一幅私人住宅用地,落实第二个“首置”先导项目,用卖地条款规定发展商除兴建私人住宅单位外,须兴建约1 000个“首置”单位,并以低于市价卖给合资格人士。

《施政报告》指,为协助首次置业人士,放宽由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提供的按揭保险计划的楼价上限,首次置业人士(即申请时并未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业)可申请最高九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将由现时400万港元提升至800万港元,而可申请最高八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则会由600万港元提升至1000万港元;后者可以包括自用楼换楼按揭。

4 定价机制成效:去年年中改革定价机制 业主节省68亿港元

据《施政报告》披露,为确保各类资助出售房屋是各目标家庭“供得起、买得起”的,在去年年中改革定价机制,令“居者有其屋”(居屋)售价与私人房屋市场脱钩,改以申请人的负担能力为基础;及确保可负担的单位数量由最少50%增加至最少75%。

以2018年和2019年出售的居屋为例,售价分别为市价的约52%和59%。这两批合共约9 300个单位的新定价居屋,相比于沿用以前的定价机制,以当时的估算,估计可为业主节省总共约68亿港元。

5 公私营房屋新供给比例:提出短、中期支援措施

据悉,去年年底经检视后,已将《长远房屋策略》下未来十年(即2019–20至2028–29年度)的公私营房屋新供应比例由60:40调整至70:30,但这是中、长期目标,何时达标仍取决于增加土地供应的速度。

《施政报告》提出了短、中期的支援措施。

支援措施之一是,大幅增加过渡性房屋项目,在未来三年合共提供10 000个单位,以纾缓居住环境恶劣和长时间轮候公屋家庭的压力。这些单位除建于短期空置的政府土地和公共设施外,也会在私人发展商借出的土地上进行。市建局、香港房屋协会和香港建造商会等机构将为营办的民间团体提供专业意见和项目管理支援,而政府预留的建设费用亦由早前公布的20亿港元,相应增加至50亿元,全面体现民、商、官合作。也会继续推展特设为满足青年人短暂住房需要的青年宿舍,其中属两个项目的1 760个单位将于未来两年落成,另外有五个可提供约1 600个单位的项目亦在进行中;

支援措施之二是,透过现金津贴,为非公屋、非综援的低收入住户,包括轮公屋人士,提供支援。由于有关的研究工作需时,将邀请关爱基金把原本在纾困措施中为上述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一次过生活津贴”,于下个年度先后发放两次,让我们可以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推出恒常现金津贴计划的研究。另外,建议增加领取综援家庭的租金津贴最高金额。

6 重推“租置计划”和重建高楼龄公共租住屋邨:建议暂难以推行

值得关注是,林郑月娥称,在《施政报告》咨询会和近月社会讨论中, 留意到有意见希望重新推出“租置计划”和重建高楼龄公共租住屋邨。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称,我对这两项可满足公屋住户置业诉求和改善租户居住环境及透过重建增加供应的建议,原则上并无异议,但实行上述建议会在短期内减少可供编配的公屋单位数目,无可避免会延长公屋申请家庭的轮候时间。鉴于目前公屋单位严重不足,从有效运用房屋资源的角度来说,我们暂时难以推行,但在整体公营房屋供应更有把握后,我会请房委会认真研究。

采写:南都记者 梁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