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真,因为受到的心里冲击太大,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缓过来,只想说:教育,是永远不会坠落的光。

部门进行了一场上海『小升初』演讲比赛,参赛者是各校区校长,一共6位,1位总裁判,4位主裁判,我和搭档作为旁听者,也是为了学习。

开场的是一位中年校长,我听完,觉得他讲的不少信息都很新鲜,当然后来才知道这和我不了解上海的小升初情况有很大关系。

虽然按照比赛规则,他被pass了(主要是演讲技巧不是太好,不过内容很丰富全面),也因此,我有机会知道一组2018年上海升学数据,让我很震惊:

  • 18.04万:大班升小学的孩子数
  • 1.99万:报了民办小学的大班孩子数
  • 1.4万:民办小学最终录取人数(2018年,上海一共有77所民办小学进行招生)
  • 55%:初中升高中(一半多一点的录取率)
  • 85%:高中升大学

这么分析下来,近1/2的上海学生是读不了大学(当然应该不包括出国读大学的孩子),这真是太可怕了。

我第一次知道,上海『初升高』不亚于挤独木桥。因为只有进入一所好初中,这样进入一所好高中的概率就比较大,然后才有可能进入一所好的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外,南模,在全上海排名第5,6的高中,300名学生,只有排名全校前25%,才有机会考上同济。前提是在中考的时候,在10万中考生中,排名15%才可以进南模,然后南模中的25%进同济。

像逸夫小学,全上海最好的理科类,注重 “感统与操行,思维逻辑,活动游戏,试听记忆,语言表达,常识与礼仪”等,满分630。

像华育中学,全上海最好的初中,中考平均分可以到600分,然后进入上海实验中学,再然后升入北清交复,港大或国外名校。

外语好的学校,像上外(国际高中部只招上外初中毕业的,对口),世界外国语,上海实验中学等。

这难么?

真的不容易。

作为新上海人的总裁判,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得承认在上海升学竞争的小孩子,80%靠基因

就像我一个邻居的孩子,才小学一年级,已经超过部分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了,那些乘法口诀,算术,英语,钢琴都好。后来问到父母,分别是耶鲁大学博士后和上海交大博士,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上海,后来搬到了我们小区。

得承认,牛蛙就是这样炼成的啊。

还有一个邻居,父母是国内一流top学校的博士和博士后 ,结果孩子生出来不太正常,这个就没有多少办法了,父母再着急,也只能慢慢等,或许是一个天才,还没有表现出来。但就父母的资历,确实没法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坐在后排,本来有点困的时候,听到这些,整个人一下子激灵了。

而经历过不止一次河南高考大省的我,为什么很震惊?

是因为我一直以为在上海读书,高考应该容易些,录取分数会低一些,可事实是:上海的升学压力比其他省市大的多。

因为在上海,比如有10万人参加高考,父母都很重视,学生大都有课外补习,整体很厉害。

不像在我们河南,有90万高考生,其实只有3万人好好学,因为农村人没那么重视孩子教育,进行课外补习的也少得多,考不上大不了读大专,或出去打工,所以另一方面来说,老家的不少孩子是被埋没了,也确实很可惜。

  • 在上海是,没有孩子不辅导。
  • 在老家是,(几乎)没有孩子辅导。

另一方面,在上海,中高考没考好,几乎是不可以在好的学校复读的,一刀切之后,就只能读大专或高职。

在我们老家,第一年高考没考好,还可以复读,如果孩子成绩还不错,都可以进县里/市里最好的初/高中的重点班复读,即便成绩不好,想办法总是可以进去,是事实。

有的学生第一年考上不错的一本,还要复读,因为想第二年考北清交复,而且这样的学生基础都不差,好的高中都愿意接,甚至出奖学金,争抢。

但在上海,能做到这样么?

很难,而且上海有钱人很多,你是得有多少钱才超过别人呢?而且越好的学校越不差钱,不认钱,因为也要考虑到自家学校的升学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样一比较,上海的中高考压力确实大,尤其是中考,可以类比人口大省的高考,都是挤独木桥,很多外地人眼里的素质教育,其实是对本地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坑,因为连大学都读不了,还谈什么素质教育?

再看一下,那些跳出农门的高材生们,在上海落户买房安家的新上海人或外地人,尤其是浦东新区和郊区比较多。

他们从农门跳出,落地扎根大城市就是一个很大的人生梦,这个梦很多时候只能靠读书实现,所以教育理念强,所以上海郊区辅导机构很多。

市区有很多的有钱人,不少是早期靠炒房地产起来的,所以相对于那些新上海人,教育意识没那么强。

不过一个现状是,新上海人是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考的大学不如自己,这个可以理解,毕竟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但其实在升学这方面,孩子超越父母,不那么容易。

同事A,因为在教育培训行业呆了好几年,对上海升学考试比较了解,也知道什么样的成绩才有机会到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有一次A和她姐姐说 “我外甥考上*济就不错了”,因为他学习确实不是拔尖啊。姐姐一听就说 “才不要,肯定要比我的学校好啊”。

姐姐是交大硕士,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毕业落户上海,所以她根本看不上*济,而且和本地家长接触多了,不少上海土著也是这样,在他们眼里,复旦交大才是真正的top学校。

而现在小外甥上小学四年级了,同事A再去姐姐家,姐姐会无奈地主动说:你外甥能考上一本就不错了。因为让他看一会儿书,就说“妈妈,我累了”,姐姐恨不得说:孩子,求你了,好好学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事A是90后,已经有两个孩子,虽都是学龄前,已经开始关注这些,不过她的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孩子,每次聚会,A和他们说说到这些的时候,那些同学就怀疑A是不是被某些教育机构洗脑了,赶快退出那些鸡血妈妈群。

我也是进入了这个行业之后,才知道的一些习惯叫法或术语,比如 “荤鸡”,“素鸡”,“鸡娃”。

这就是新上海人在下一代教育上面临的尴尬或难题吧,孩子面临的升学环境和竞争已然不同于他们曾经所处的时代,如今升学竞争都变得全面了。

而且我深深体会到,即便是相对于其他几大一线城市,上海是中国教育最焦虑的一个城市,上海家长也是。

不过,今天看到一位北京朋友分享的讯息:7成北京家长不满意孩子考的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朋友开玩笑说,还是努力多买套房吧。

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喝了一口水。因为即便是作为一个单身狗,我昨天听完这场分享,失眠到凌晨四点。

我也不是瞎焦虑,毕竟年龄到了也要考虑安定。

也是在这个行业呆久了,能从那些父母的表情,皱眉,风雨无阻地带着孩子一次次地来上补习班,孩子下课前就带着吃的过来,以便孩子下课后可以第一时间吃到饭。

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感受到他们殷切的期盼,如果不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就没有了多少出路。而且不管在哪个城市,子女升学教育都是一个大问题。

怎么说呢?

如果只是盯着那些最高的目标,压力确实很大,只能是尽力为之,不后悔,即便是一开始的菜小,好好学,人生在其他赛道还是有不一样的可能。

以上只是一点记录和我自己的感受,一定还有很多不全面,欢迎大家分享,你们在孩子的升学教育上的经历或体会。

and夏小麦:一枚喜欢倾听,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女同学。碎碎念,其实是在念岁岁。希望到80岁还能记起今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