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李安拍摄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投资4000万美元,但在全球仅拿到3093万美元的票房成绩,让索尼影业血本无归。口碑上,中美极为悬殊,中国豆瓣8.4分,美国烂番茄却仅44%,爆米花指数41%。但这部电影几乎重新定义了电影格式,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4K+120帧+3D的最高规格电影。

3年之后,李安带着自己定义的全新电影格式和威尔史密斯又拍了目前正在上映的《双子杀手》,可北美首周票房依然遇冷,仅2050万美元,这对于一部投资1.38亿美元的大电影来说简直是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票房遇冷对应的是口碑同样不好,美国烂番茄新鲜度仅28%。大家知道,烂番茄代表的专业影评人的评价,意味着这个评价创造了李安生涯的最低点,倒是观众感兴趣的爆米花指数和上次相比提升了不少,高达88%,但国内豆瓣评分却下滑了,目前(10.19日)仅7.1分,且有继续下滑的风险。

老实说,《双子杀手》要不是因为新技术和李安的加持,绝对算得上烂片,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技术主要两个,一个是4K+120帧+3D;另一个则是“数字人类”。

先说第一个。3D大家都很熟悉了,《阿凡达》之后风靡全球,为了赚钱现在有点过度滥用的倾向。4K应该也都略有耳闻,电视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市面上非常多牌子都往4K发展,和2K相比,它可以容纳更多的细节,可以在更大的屏幕播放。相对陌生的应该是120帧这个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帧这个概念是属于视频的,简单理解就是一张图片在视频中的叫法,一秒的视频最低需要24帧,即24张图片,连续播放之后就会动起来,后来也因为胶片电影使用的胶片太昂贵,这个最低帧数就被电影界定了下来,成为约定俗成的电影帧数,一直沿用至今。

电影发展过百年,大家早以及习惯了这样的观看效果。后来彼得杰克逊在《霍比特人》尝试过48帧拍摄,但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直到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一下子提高到120帧这个东西才开始被注意到。

既然一秒最低是24帧,那120帧意味着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底下两张图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味着一秒里面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更清晰,对于动态视频来说,完全不用再担心模糊和拖影出现。

大家应该都看过《谍影重重5》,那个手持效果加上3D简直可以把你看吐在电影院,同样是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动作场面,爆破场面,如果你是在能播放120帧的电影院里看,那爆炸的星火你是都能看到的,纤毫毕现,这就是高帧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只是牛刀小试的话,那在《双子杀手》就已经把它当成一个核武器用了。

事实上,该片的动作场面绝对是它最大的亮点,也是电影史上的绝无仅有的体验。

片中主要有两大动作场面,第一处是老少威尔史密斯在街巷追逐,在这场追逐戏里,李安用120帧还不算疯狂,居然用上了长镜头。大家知道,长镜头这个武器在动作场面很容易加分,也很危险,在这么高的帧数率下极容易暴露演员和场景的不足,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可真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处在结尾也是如此,特别是那个机关枪的扫射,我们以前在电影院是看不到这种效果的,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子弹也打向你,这个就是沉浸感。

早前,《双子杀手》在北美率先试映,北美票务网站Fandango、ComingSoon、Syfywire、Engadget多家电影媒体及平台同样为影片呈现的视觉效果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andango 说“一场相当惊人的视觉盛宴,一定要看3D。”

ComingSoon写道:“《双子杀手》是120帧观影体验的一大突破。动作场面令人瞠目结舌,威尔史密斯呈现一场让人赞叹、高水准的演出。如果不在电影院观赏的话,就无法获得真正的体验。

Syfywire 网站认为:“一部会让我觉得非3D 不可的电影。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让我有种身历其境的感受。”

Slashfilm网站评价:“《双子杀手》是技术上的奇迹。本片采用的120帧 高帧数画面,动作场面简直令我快要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部你一定要去电影院,且最好是能支持120帧的那种影院看的电影,如果放在电视或是电脑屏幕上,那李安所有的技术革命你就都看不到了。

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和以往的观影体验相比,这部电影高亮、高清,没有景深效果,没有剪辑的快感,每个人都看着在同一个空间里,我到底该看谁?

这里就要说另一个常识了:3D。大家知道,以前看3D电影基本上比较暗,像《变形金刚》那么亮的都很少见,这是3D的技术所要求和限制的,它的亮度是3.5—7FL,《双子杀手》多少呢?14FL,直接提高2倍以上,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高清,也更能展现120帧的特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一直都在模仿胶片,但数码电影(Digital Cinema)和胶片电影(Film)是不同的。我想发展新的美学、新的美感,这是属于3D、属于数码电影的艺术。”李安说。李安认为高帧率才是真正发挥3D电影与数字电影潜力的方式。

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继续看李安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突破——数字人类。

毕竟3D+120帧+4K已经玩过了,这位65岁的大导演又玩了一个没人玩过的技术革命,用动作捕捉活活制作一个“真实的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早以前,一人分饰两角在同一个场景里出现基本是按照分两次拍摄来完成的,比如成龙早期的《双龙会》、美国喜剧《天生一对》、科幻电影《月球》、还有《草叶》、《宿敌》这些剧情片,张艺谋的《影》,潘粤明的《白夜追凶》等等都是这么拍出来的。

后来,有了CG电脑技术,有了动作捕捉,造个人不再这么费劲,就创造了出了“咕噜”这个伟大的角色。

再后来,3D+动作捕捉创造了《阿凡达》、《速度与激情7》,最近又创造了《阿丽塔》。但这些都只是局部的使用,且痕迹很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安不满足,他要搞一个真假难辨的人出来。于是,它带着创造出《阿凡达》的维塔工作室的500名视觉特效师,花了整整两年,打造了一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做完之后李安很自信地说:我比他妈妈都更了解他。

就这样,李安融合了动作捕捉加真假演员同框对战的首次胜利,要是不知道这些信息,我们可能真的以为这只是另一个演员的表演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要大赞一下威尔史密斯,李安说他无畏加敬业,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专业和顶级的演技,在这样高帧速率的拍摄下,能够完美演出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所思所想,确实非常牛逼。

然而,这些牛逼闪闪的技术革命依然无法掩盖和忽视《双子杀手》糟糕的剧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尔史密斯饰演的国家安全局特工亨利在执行完最后一场任务准备退休的时候遭到一位杀手的追杀,这位杀手居然是年轻的自己。就是这么一个简单俗套的故事。

据说这个故事成型与1997年,要是以当时的世界发展水平来看,是不会落伍的,毕竟1996年才克隆出第一只羊,人家第二年就要克隆一个活人,想法还是很好的。

这个剧本几经易手,从尼古拉斯凯奇到约翰尼德普,都没有成功实现过,等到李安执导的时候已经过去了2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个故事失败的地方根本不在于没有跟上时代,而是所有好故事的标准一个都没达到,情节简单,转折生硬;人物扁平,毫无深度;节奏失衡,一无是处。

从1997年到现在,不管是科幻,还是平常的剧情本质上能相差多大,人类的发展进程无非就是环境不同,工具不同,但人类面对的永恒困境从来都是一样的。

《双子杀手》是披着科幻的外衣讲述父子或者是审视自我过去这样一个内容,背景交代和动作场面则只是辅助,更多的应该落脚在人物关系的审视和转变上,但它什么都没做到,让人大失所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知道编剧是谁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它为什么会这么糟糕。

编剧主要有三个人:达伦.莱姆克、大卫.贝尼奥夫和比利.雷,咦,第二个很熟悉啊,没错就是把权游从9分拍成6分那个蜀黍,第一个人不知道没关系,我可以告诉你,他是该片的原作者,他另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雷霆沙赞》,豆瓣也只有6.3分,有他们两个坐镇,第三个是谁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除非马丁亲自出来教大卫什么叫好剧本。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同样都是李安个人新技术的首次应用,但因为有好剧本的加持,前者还帮它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可即使讲故事已经是殿堂级别的李安,也无法改编原本是屎一样的剧本啊。但这个锅还是要李安背着,谁让导演挂着他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看到很多影评说李安没变,还是那个热爱电影的李安,这些人真的是被爱蒙蔽了双眼,我赞同、佩服他对电影新技术的不断尝试,但他真的变了,他摒弃了自己的长处,去寻求技术的支持。变是必然的事情,人家已经65岁了,按中国人的年龄观,六十而耳顺,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完全淡定处理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了,但越是成就高的人越不容易抽身,因为他们会感觉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要去做什么,而不会放下对外界的种种追求。

以前,李安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批判,是他“儒雅的猛兽”的形象。比如在《喜宴》里的那句亲自现身的“你正见识到五千年xing压抑的结果”,比如《色戒》里的汉奸的人性,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美国人虚伪的揭露,再比如《断背山》里的性取向。他其实一直都深受东方式含蓄文化的影响,但是西方环境给了他更客观和冷静的观察视角,使得他拥有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且让他不会沦为技术至上的导演,这也是我们爱他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部电影我真的爱不起来,他不再批判了,也丢失了讲好故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技术革命和创新,我更愿意沉浸故事流露出的思考当中,又或许是因为这次故事真的太差,导致技术无处安放,喧宾夺主。

希望李安的下一部《马尼拉之战》可以打个漂亮的翻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