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是一个好的行业,因为在大家看来很好赚钱;房地产又不是一个好的行业,在躺着都能赚钱的时代掩盖下,耽误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精细化发展的进程。在房地产粗放式发展的过去,可以说基本上开发商只要能拿地,盖完房子就能赚钱,这也让大家都忽略了对产品品质的终极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只知道赚钱赚钱,我们更记得让一批人先富起来,但却忘了后半句,先富带后富,或者说故意选择性失忆。我们过分夸大了前半句,忽略了后半句,这就跟我们的房子一个道理,这些年,房地产快速发展,过多强调了房子的投资属性,却忽略了原来房子本是给人住的这个基本功能。但是任何不合理的总会要纠正,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正在成为这一年来甚至今后的一个定位,几乎所有政策都在围绕这一点逐步展开,打击炒房,满足百姓住有所居。还富于民,也正在成为现实,让有钱人房子多的人为社会做点贡献也是理所应当。或许你会说,我们挣钱也很辛苦,凭什么要给你?你可以没有这个责任,但国家有,国家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做社会保障工作,不管你愿不愿意,这都是符合常理的。

近段时间,一直强调,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炒房者都要小心了,严打土地市场将会有不少人栽在这上面。果不其然,现在开始收网了,土地市场再掀整顿风。终于,有一些把这些话当耳旁风的要自食苦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时代变了,房地产变天了,调控思路和逻辑也变了,总有一天,房价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不再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房地产变天是不是意味着房价要大跌了?当然不是,而是说调控已经不再单纯从调控房价入手,而是从解决百姓住房问题寻找突破口。试想一下,调控不也最终要实现百姓安居梦吗?所以,有时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过去一调控可能就是想到了调房价,但是最后还落一个越调越涨的名声,应该也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吧,之前那种做法也不是个事儿啊。于是从去年国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更是对未来房地产定了主基调。调控的逻辑已经更新,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改过去为了调房价而调房价,把解决百姓住房问题作为调控的重要目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实现住有所居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是中国楼市最为艰难的一年,大大小小的调控政策就没停过,房企遇到空前挑战,但房地产信托规模却开始大爆发。不过这次的房地产信托的“空前繁荣”并不是由投资者引发的,各大房企争相发行信托产品,多半是因为缺钱了。金融界评论称,房地产融资的收紧,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对于大型房企却影响甚微。中、小型房企贷不到款,从基金这些机构投资者那里又融不到资,只能靠房地产信托和海外债来筹集资金了。在政策逐渐收紧、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房企面临着前期融资逐步到期需要偿还的窘境,对于房企获取足够资金来以债还债十分不利。高杠杆运转的房企,就有很大的信贷违约风险。

从国家的房地产调控也可以看得出,从之前对房价的调控转向对社会民生的调控转变,更加强化房子作为居住产品的重要性,那么无论是开发商在开发思路上还是购房者对房子的诉求上,一切的逻辑都将回归到产品的品质上。房地产真的变天了,我们正在告别粗放式发展,我们更要适应这个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防止开发商和炒房者囤地和囤房,对市场会是一个极大的供应利好。不管是开发商、炒房者,还是普通购房者,过去的那一套都行不通了,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之路,因为过去的那一套行不通了,调控思路和逻辑都变了,你想炒房赚大钱同样不行。如果说以前开发商还可以通过囤地让自己有一个喘息的空间,那么今后将对拿地后的土地利用监管更加严格,这些人该死心了。一些中小房企面临被市场淘汰出局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有些企业按正常规矩是不可能存活下去的,加速入市等于要他们的命,或被并购或被淘汰。如果执行给力,对开发商和炒房者可以说是巨大打击,对房地产市场的供应会形成良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