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霜降来了,算是从深秋到初冬的一个过渡,自此之后,冷空气愈加活跃,昼短夜长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人常说不如意事十八九,楼市的“阳春”和“金秋”也是如此,在一年当中,满打满算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而已,到了10月底才发现,气氛高涨的时间竟然这么短。

比如,3-5月份时,市场盛传所谓的“小阳春”,长三角、珠三角多个热点城市限价盘出现抢房的现象,房企又开始争当地王。

没想到,这样的火爆,仅仅短短两个月就宣告结束,从5月份开始,连续三个月单月调控次数达到40次以上,土地市场降温,房企融资收紧,热点城市风光不再。

9月份的“金秋”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房企均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根据房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的监测报告,房企降价促销的范围,已经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蔓延,包括热点城市的远郊、新城区、洋房、小高层等项目,折扣都比往年大的多。

楼市的“好日子”转瞬即逝,刚需族也面临新的问题,本来打算买房,又觉得行情变化太快,不值得“上车”,未来的楼市到底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广大三四线城市,会有更多“性价比”房源出现。

棚改,是楼市最近四年崛起的一大“发动机”,原来的棚户区改造,只给房子不给钱,就算有补助,大部分也是过渡费之类的“小钱”,这种安置方法,因为回迁房大部分不会入市流通,拆迁户只能把房屋出租或低价转让才能赚钱,不会对当地楼市的流通体系造成冲击。

从2015年开始,房子拆迁给了大量的现金补贴,同时不再安置房屋,拆迁户猛地拿到一笔远超自己房屋价值的资金,换做是谁,都会在房地产市场大肆“扫楼”。

但是,今年棚改货币化的脚步停住了,各地的棚改总量加起来,比去年降幅达到50%左右。

现在的影响还没显现出来,但明年就可以等待不少三线以下城市露出“真面目”,到时候虚高的楼盘会以更低的价格清盘,房企手中的高价地,在缺失了购房者之后,也会以低价逐渐推出来。

第二,等待更多向刚需购房者倾斜的政策。

今年,我们就看到了不少向刚需族倾斜的政策。

比如,“旧改”持续推进,房地产的模式很有可能从“大拆大建”向“修修补补”转变。

根据测算,我国城镇需综合改造的老旧小区投资总额可高达4万亿元,若改造期为五年,每年可新增投资约8000亿元,高于“棚改”减半导致的资金缺口。

比如,租赁房市场不断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下半年以来,陕西、北京、深圳、广州、合肥、南京、珠海、长春、南宁等9个省市,相继出台住房租赁新规。

其中既有租赁房源的规范细则,也有对租房者的补贴,无论是力度还是频次,都比以往高出不少。

还有房贷利率首套房不低于当期5年LPR即可,二套房要加到60个基点以上,从各地实施房贷新规的节奏来看,刚需会受到更多的照顾。

针对这个问题,冯仑、董明珠也都发表过看法。

作为业内知名的房产专家,冯仑此前发文指出,未来的楼市,居者有其屋,但居者不一定有产权。

大家都有住的地方,也许是保障房,也许是公租房,也许是老旧小区的“旧改房”,也许是长租公寓,产权不一定是自己的,可租户和有房族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医疗等权利,在“房住不炒”的氛围下,那些囤积多套房的投机者,十套也好,八套也罢,指望套利变现已经不可能。

董明珠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表示,“其实现在年轻人他要结婚,要生孩子嘛,你说他本来就想搞个科研,但是找了个对象愁死了,房子也没有,他的精力首先就拿掉了一半,他不可能用心去做科研。一人一套房,我逐步做到每个工人都有一人一套房。尤其是住房问题,这不只是基本的民生,更是在社会上的一种尊严”。

可以看出,他俩都把“保障房”作为“阻断”高房价的手段。

1998年以来,我们的住房供应体系以售为主,重销售轻租赁。2015年城镇居民租赁比例21%,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租赁比例分别为55%、39%、37%、36%。

也就是说,跟国际相比,未来我们的租房市场空间非常大。

人们以前习惯了买卖房产的方式,过度透支六个钱包,就因为感到居住方式没有保障,假如有大量稳定的保障房出现,虽然租房者没有产权,无法交易,但是房租稳定,也不用四处搬家,谁还会上赶着借钱也要买房子呢?

与此同时,保障房大量供给,也不会干扰商品房体系,如果一个购房者足够有钱,家庭收入富足,多余的钱只想用来买房,当然也没问题。

只要能负担多套房的房贷利率,以及未来可能会落地的房产税,包括日益增加的房屋折旧成本,租房者和购房者的地位相同,不存在谁没地方住、没医院看、没学校上的情况,这就是未来楼市要走的路,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