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周婷婷

单位 |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 言

李斯特菌是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只有产单核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与人类疾病有关。

由李斯特菌引起的人类疾病称“李斯特菌病”,其潜伏期为3~90天。作为腐生菌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品感染人,可以是散发或暴发流行。

病例摘要

患者,女,21岁,于剧烈运动后次日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经休息后可稍好转。

3天后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5℃,伴心悸、乏力、恶心、呕吐,呈喷射样,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约1~2次/天;

无明显肌肉酸痛,无皮疹、口腔溃疡、脱发、光过敏、关节肿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急、尿痛等不适。

入院后相关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4.34×109/L;

*红细胞计数3.18×1012/L;

*血红蛋白测定84.0g/l;

*血小板计数136×109/L;

淋巴细胞百分率18.4%;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68.0%。

尿常规:

隐血3+;

*蛋白+;

*白细胞±;

*胆红素+;

*酮体2+;

*尿胆原+umol/l。

超敏C反应蛋白25.71mg/L。

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头颅CT:顶部钙化灶(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生物检查鉴定过程

患者于入院第三天抽取脑脊液送检细菌培养。将抽取的脑脊液无菌操作倒入营养肉汤经5%的二氧化碳35℃培养箱增菌培养48H后,脑脊液外观呈微混状态(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将微混肉汤转至血平板及巧克力平板后放入培养箱孵育24H后,血平板上生长灰白色,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有狭窄的β溶血环(图2),菌落涂片染色后呈革兰阳性杆菌(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生化反应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查看其当天的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数175.0×106/L。打电话与临床沟通,临床告知患者仍有发热头痛呕吐症状,考虑临床并无导管相关性操作,在排除纹带棒状杆菌污染后遂将该菌进行上机鉴定,经法国梅里埃VITEC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为产单核李斯特菌(图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病例讨论

由产单核李斯特菌(LM)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极低,国内鲜有报道,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无特异性,与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等鉴别困难,极易误诊,确诊的关键在于脑脊液中培养出LM。

LM对头孢菌素有遗传耐药性,有关资料强调,虽然头孢菌素在体外可能出现敏感,但体内无疗效,绝不用头孢菌素治疗李斯特菌感染。

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发病时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脑膜炎症状,入院时以“发热查因”收入风湿免疫科,予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及碳酸氢钠注射液降血钾,左氧氟沙星、拉氧头孢抗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辅以护胃,加强补液、补充能量、对症降温等治疗,但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分别于第三天及第五天抽取脑脊液送检细菌培养,两次脑脊液都培养出LM。在培养出LM后,改用大剂量青霉素进行抗菌治疗,治疗三天后患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五天后天头痛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病情出现明显好转。

本案例中,临床改变治疗方案的重要信息来自微生物室脑脊液培养出产单核李斯特菌,但由于细菌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从送检脑脊液培养到发报告给临床就要4天的时间,此时患者已入院一个星期,疾病的治疗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细菌培养的时效性,是微生物室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 结

大多数棒状杆菌是人类皮肤和黏膜的正常菌群,少数生长在外界环境中。

对于标本中检出革兰氏阳性杆菌要结合其它检验项目结果,及时与临床沟通,综合分析考虑,切勿认为是常见污染菌而丢弃。

微生物室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培养结果,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正确的方向。

同时也要提高细菌培养的时效性,及早提供临床微生物培养结果,为临床更改治疗方案及患者的预后争取时间。

马丽梅副主任技师点评

该案例很好的体现了微生物室在临床中的价值,准确及时的微生物报告可以给临床提供重要的信息,给临床治疗指明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张红丽,王卫.李斯特菌脑膜脑炎一例[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1):138-139.

3.侯晓艳,武岭,孟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脑炎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 37(1): 41-45.

4.余建申,卢建明,罗军,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致新生儿败血症并发肺部感染1例[J].临床急诊杂志,2013,9(14):44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微信平台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我就知道你在看!